ZKX's LAB

康熙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影响集权,又很难削权?那就设立南书房吧

2020-07-19新闻6

序言:康熙十六年十月,也就是公元1677年十月,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直”,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南书房只是康熙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的地方,但实则却承载着康熙皇帝想要实现高度集权的诉求。因为当时在清朝的政治体系中还存在着另外一项足以对皇权构成威胁,且还让清朝统治者很难实现直接削其权力地位的制度,即“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史稿·本纪五》

而这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之所以能对清朝的皇权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却还让清朝统治者对其无可奈何的原因,属实是因为它与清朝的创立息息相关,如果康熙帝贸贸然就去削其权势地位的话,极有可能会动摇到清朝的根基,反而得不偿失。

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

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但对于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而言,或者是对清太祖努尔哈赤而言,光有八旗可还不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怎么行。

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设立八旗制度以后,又在“每旗设总管大臣一,佐管大臣二”,借以用来搭建后金政权的基本体系。——《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光凭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个人显然无法在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故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尔哈赤“又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号为议政五大臣。扎尔固齐十人,号为理事十大臣。凡听断之事,先经扎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臣,五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众议既定,犹恐冤抑,亲加鞫问。”——《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相信大家从上文不难看出,后金政权的统治体系其实很简单,有着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特征,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统治者、再加上一个有着“裁判”性质的“公所”、以及细分后的“八旗各部”,然后就没了,这也是封建时期大部分靠军事起家的地方政权统治体系的基本特点,只不过后金政权要多加上“血缘关系”这一条。

突厥士兵画像

好比如突厥,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合而成的游牧民族集团,其若是想保证民族联盟的稳定性,势必会需要一个有着“民主”性质的部落联盟,而后由各民族的实际统治者共同参与,定期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议一些军政大事。

后金政权也是如此,努尔哈赤与诸贝勒以及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等人“凡事俱五日一听断于公所”,定期集聚,商议后金政权中的一切军政大事,从而也就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早期形态。——《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换言之,后金政权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运转,完全与这由努尔哈赤、诸贝勒、以及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密不可分的,甚至于后来还直接影响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登基。

清太宗皇太极画像

清太宗皇太极凭借议政王大臣会议登基并逐步完善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驾崩,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立储,所以后金政权势必就会迎来一波皇帝之位由谁来继承的难题。

而且当时有资格竞争这皇帝之位的贝勒还不少,尤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为大贝勒,弟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等四大和硕贝勒最有机会。——《清史稿·本纪一》

再加上努尔哈赤还曾于天命六年,为了避免这四大和硕贝勒出现兄弟相争的不良局面,下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曾给过这四大和硕贝勒轮流执政的机会,如此一来,一方面让这皇帝之位的继承者选择范围更为确定,不出意外的话就是这兄弟四人当中的一个,但另一方面也让这四人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清朝八旗示意图

因为是轮流执政,而且更替时间也是十分短暂。这就让考量政绩这个选项变得更加模糊,只能从这四大和硕贝勒的自身实力去谈。

可若是按照实力排行的话,大贝勒代善统领满洲正红、镶红二旗,兵强马壮。二贝勒阿敏虽只有满洲镶蓝旗,但是曾参加过萨尔浒、灭叶赫、克沈阳、辽阳等诸多战役,战功赫赫。三贝勒莽古尔泰同样虽只领兵满洲正蓝旗,但是同样英勇善战,自少时起就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丝毫不落阿敏下风。反观四贝勒皇太极,虽同样英勇善战,但他生的晚呀,作为四大和硕贝勒中最小的一个,登基的时候才34岁,且只领兵满洲正白旗,无疑就落了一个下风。

议政王大臣会议剧照示意图

可是皇太极胜就胜在努尔哈赤所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早期形态还有着一个“民主”的特点,而且其自身也获得了大贝勒代善的鼎力支持。

是故,在大贝勒“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为理由的鼎力支持下,召开了一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诸贝勒议请嗣位”,最终一致决定推举皇太极登基称帝,皇太极也就此得以兵不血刃的顺利登基。——《清史稿·本纪二》

而后在登基后更是于崇德二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637年四月,下诏“命固山贝子尼堪、罗讬、博洛等预议国政。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虽然不能排除皇太极是为了分化八旗诸贝勒对于皇权的影响力,从而间接上达到一种收拢皇权的目的。——《清史稿·本纪三》

但总的来说,皇太极此举其实还是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在清朝变得更为完善,覆盖范围也更广,甚至已经延伸到清朝宗室四等爵“贝子”也能参与到其中的程度。

顾名思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力同样也更为广泛。

康熙帝画像插图

康熙帝不能贸贸然削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说康熙皇帝如果想实现高度集权的诉求的话,他能直接就贸贸然的强势削除早已经根深蒂固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吗?

自然是不能的。

且不说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后金政权的建立与稳固息息相关,甚至还影响到了清朝的建立,单是其在清朝统治体系中根深蒂固、影响力广泛的这一点,就极有可能会让康熙帝面临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局面。

更别提清朝那些宗室亲王、贝勒等人几乎个个大权在手,单是这些人凝聚在一起就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势力了,这还不算后来被皇太极增置进去的数量更多的“贝子”。

面对这些人的征讨,大家确定康熙帝能抵挡的住吗?

靖难之役画像插图

就好比明朝时期的明成祖朱棣,在其还是“藩王”的时候,不就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强势削藩,从而导致这些各个手握重兵的藩王联合到了一起,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篡权成功登基称帝的吗!

所以,若是康熙帝想要实现他高度集权的诉求,只能是另设一个机构,一个可以帮助他实现君主专制的机构,也就是“南书房”。

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既然清承明制,为什么康熙帝不选择去扶持内阁呢?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明朝内阁制度固然算的上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但其在势大以后都造成了什么结果?这点大家可以参考明朝内阁大学士“严嵩”的事迹,其在势大后擅权专制、独断专行足足将近二十年,没错,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二十年。

这个后果会是康熙帝想要看到的吗?毕竟皇太极才在位17年,这种所可能导致的结果康熙帝自然不愿意看到,他也承担不起。

多尔衮剧照示意图

其次,明朝的内阁制度与清朝内阁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自清朝初年开始,就已然被摄政王多尔衮施加了诸多限制,特别是对内阁权力膨胀的来源“票拟权”更是严防死守。

甚至还于顺治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下发了一道诏书,“谕内外大小各衙门曰。凡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明摆着就是不给清朝内阁参与到政治以及军事等各项事务当中的机会。——《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之十五》

怕的就是内阁势大后再现明朝那样的“皇权旁落”的结局,毕竟清朝单是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已经够让当朝统治者头疼了,如若再来一个“内阁”,那还怎么玩?

另外,内阁的成长也需要时间,就算康熙年间提升了内阁的职权,但那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的,而且这个时间还不短。再加上那些宗室亲王以及八旗贝勒也势必不会坐以待毙,势必会出手阻挠,这就让内阁权力提升的成功与否变得更加的不确定。

所以,于情于理,康熙帝都不能去选择提拔清朝内阁的权力来制衡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南书房”上边。

康熙帝在南书房画像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借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

正好再结合“南书房”与生俱来的“赋诗撰文,写字作画之地”的特性,无疑就给康熙帝混淆视听、麻痹宗室亲王以及诸贝勒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幌子。

因此,于康熙十六年十月,在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前不久,还曾下过这样一道诏书,“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

所为无他,目的就是让“南书房”建立后能够将其“混淆视听”的特征尽可能的放大,起到其该有的作用,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被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给察觉了,其所可能导致的后果相信不用多说了吧?

如此一来,在康熙执政时期,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清宫南书房林视草”的三足鼎立局势,显然是有所成效。——《养吉斋丛录》

清代官员王鸿绪画像

另外,据《王鸿绪密缮小折》中的记载,南书房的奏章赫然还有着一个“隐秘”的特征,但凡各地有要向康熙帝汇报的密缮小折子,都要直接上交给南书房“管理宫报首领,从内密达御前”,俨然已经成了康熙帝执政时期的“中枢机要秘书机构”。

这无疑也就论证了康熙帝想要在暗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所造成的影响的初衷,而且也足以证明南书房所处理的政务赫然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事务。否则只是一个普通的政治事务的话,又怎么会让康熙帝大费周章的采用“密缮”来处理呢?

而且,南书房所配备的“南书房行走”也都是康熙帝亲自挑选,其忠诚度自然也不用多说,基本都以康熙帝唯首是瞻,无疑让康熙帝借助南书房实现高度集权的进程得以更进一步。

由此,康熙帝既不用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也不用通过清朝内阁,就可以轻轻松松的通过“南书房”来处理政务,间接的就避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内阁对皇权的影响,并且还有着很高的机密性,从而也就致使“南书房”逐渐在潜移默化间演化成了清朝康熙帝执政时期的“权力核心”。

对分化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内阁的权力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康熙帝控制清朝大权,推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义的进程也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继而直到后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剥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军国机要大权以后,南书房才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一个实打实的专门侍奉皇帝读书消遣,专司文词书画的“书房”了。

【end】

#清朝#康熙#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