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上楼全部注音 谢灵运 qián qiú mèi yōu zī,fēi hóng xiǎng yuǎn yīn。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báo xiāo kuì yún fú,qī chuān zuò yuān chén。。
《登池上楼》的原文和翻译 登池上楼登池上楼 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封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命。译文:沈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沈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着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
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全解的 译文:草屋的茅2113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5261。含有醉意的吴4102地方言,听起来温1653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清平乐·村居》原文: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
登池上楼的作品原文 登池上楼1潜虬媚幽姿2,飞鸿响远音3。薄霄愧云浮4,栖川怍渊沈5。进德智所拙6,退耕力不任7。狥禄反穷海8,卧痾对空林9。衾枕昧节候10,褰开暂窥临11。倾耳聆波澜12,举目眺岖嵚13。初景革绪风14,新阳改故阴1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16。祁祁伤豳歌17,萋萋感楚吟18。索居易永久19,离群难处心20。持操岂独古21,无闷征在今22。
《登池上楼》的原文和翻译?
“登池上楼”的全部注音是什么? qián qiú mèi yōu zī,fēi hóng xiǎng yuǎn yīn。潜 虬 媚 幽 姿,飞 鸿 响 远 音。báo xiāo kuì yún fú,qī chuān zuò yuān chén。薄 霄 愧 云 浮,栖 川 怍 渊 沉。jìn dé zhì suǒ zhuō,tuì gēng lì bù rèn。进 德 智 所 拙,退 耕 力 不 任。xùn lù fǎn qióng hǎi,wò kē fēng kōng lín。徇 禄 反 穷 海,卧 疴 封 空 林。qīn zhěn mèi jié hòu,qiān kāi zàn kuī lín。衾 枕 昧 节 候,褰 开 暂 窥 临。qīng ěr líng bō lán,jǔ mù tiào qū qīn。倾 耳 聆 波 澜,举 目 眺 岖 嵚。chū jǐng gé xù fēng,xīn yáng gǎi gù yīn。初 景 革 绪 风,新 阳 改 故 阴。chí táng shēng chūn cǎo,yuán liǔ biàn míng qín。池 塘 生 春 草,园 柳 变 鸣 禽。qí qí shāng bīn gē,qī qī gǎn chǔ yín。祁 祁 伤 豳 歌,萋 萋 感 楚 吟。suǒ jū yì yǒng jiǔ,lí qún nán chǔ xīn。索 居 易 永 久,离 群 难 处 心。chí cāo qǐ dú gǔ,wú mèn zhēng zài jīn。持 操 岂 独 古,无 闷 征 在 今。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