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古代历史十大以少胜多经典战例

2020-07-19新闻21

《孙子兵法》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明确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是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大事。自古以来,战争一直贯穿着人类的生活。

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战争指挥者智慧的较量,故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发挥主观指导能力,窥破战机,正确使用兵力击败敌人。战争史上有诱敌深入,闪电战,围点打援,伏击偷袭,水淹火攻,反间计等众多经典案例。一般来说兵力的多少主宰着战争的形式,但是指挥得当,奇正结合,正确使用计谋,也不乏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战争事例。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武王伐纣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按史书的记载,周武王率领大军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纷纷倒戈,结果周军不战而胜。纣王逃到鹿台后,引火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也是第一次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

商朝失败的很大原因在于兵力的组成,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临时调用了大半的奴隶和战俘用在了战场,临阵倒戈给了商军致命的打击。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纣王穷兵黩武,失去了民心,导致最终失败。当然这里武王被后世美化了,纣王被黑化了,但是终究是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滚滚潮流,武王建立了一个更加进步的周王朝。

一鼓作气——长勺之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文课本上有篇课文叫《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有名战例。曹刿提出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也充分说明了曹刿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秦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纷纷抗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汇合王离军,大败赵军,围攻钜鹿城。项羽率楚军渡过黄河后,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击败章邯,活捉王离,围困巨鹿的秦军随之瓦解。

以5万对阵40万,项羽两战皆胜,在项羽大军的压迫下,章邯率领20万大军主动向项羽投降,结束了规模宏大的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是秦亡楚兴的关键。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地位,也展示了江东子弟的勇猛善战。

如有神助——昆阳之战

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

位面之子刘秀大战穿越者王莽,昆阳之战,刘秀不到2万人大败王莽新朝42万军队(包括虎豹等猛兽),如有神助。

公元23年,绿林军公然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更始帝)。此举彻底惹怒了王莽,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集结共四十二万,号称百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灭掉绿林更始。四十万围攻两万,胜负不想可知,但是这场战斗以刘秀大败新军而结束。关于这场战斗,老天爷也帮了很大忙,“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许多反常的恶劣天气,对王莽军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天气原因是一方面,也离不开刘秀的精妙策划和勇猛善战,刘秀率三千人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新军的中坚,斩杀王寻,新军混乱,弃阵而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其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此战敲响了新莽王朝的丧钟,政权在全国开始土崩瓦解。

昆阳之战是中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奇袭乌巢——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占据河北之地,而两家都地处华北,要继续扩充实力,必须打败对方,决战势所难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迫降关羽。后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斩杀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依沙堆立营,与曹操对峙,曹军“合战不利”。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欲退回许昌。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纳其言,亲率精锐五千,冒用袁军旗号,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北方再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能接纳他人之言,而且用人不疑,刚毅果断,身先士卒。手下又有荀彧、荀攸、许攸等一流谋士,人才的妥善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袁绍为人刚愎而自用,虽然谋士众多,却不能正确运用,是以虽然兵力众多,也难逃失败的下场。

火烧赤壁——赤壁之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立即开始准备向南方用兵,只是这次他遇上了同是英豪且知人善任的刘备和孙权联军。

面对曹操的大军,孙权和刘备两家结盟,共同对抗强敌。孙权在江东英杰鲁肃、周瑜的建议下,力排众议,决定迎战曹操,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当时由于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曹军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张辽止啼——逍遥津之战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孙权见曹操远在汉中,率十万大军出征合肥。这次江东的名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几乎尽出。孙权更是骄傲轻敌,根本没把张辽以及七千人放在眼里。张辽是当世名将,善于用兵且骁勇善战,他知道吴军人数众多,守城很困难,不如乘吴军不备,主动出击,挫其锐气。于是张辽挑选了八百精锐,在第二天早晨发起了突袭,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直冲到孙权旗下阵营。东吴军队猝不及防,在混战中,东吴猛将陈武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后退,士兵溃散,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吓得孙权赶紧逃到了一个土丘上,“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这时候,张辽大声叱喝,向孙权挑战,“权不敢动”。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张辽之勇猛由此可见,视江东兵士如无物。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在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的死战下,孙权才得以逃脱。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啼哭。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张辽的勇猛善战也一直为人所称赞。

火烧连营——夷陵之战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把火彻底烧毁了蜀汉的未来。

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吴蜀两国结怨,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夺回荆州,亲率数万精兵东征,攻打东吴。孙权在面临蜀军进攻的情况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抵御蜀军。陆逊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而刘备犯了战略失误,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屯兵休整。蜀军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

决战开始后,陆逊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刘备乘夜突围逃遁,将领或死或降曹魏。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刘备仅以身免。

夷陵之战的胜利使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

风声鹤唳——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前秦苻坚诛杀暴君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国力大增,一统北方。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在得知前秦集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时,谢安在朝堂大力主战,并积极调兵遣将依靠长江天险对前秦大军进行阻击。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实际上仅30万到达战场)前来。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洛涧之战,给了一直处于顺风、屡战屡胜的前秦军当头棒喝,重挫前秦军军心士气,间接导致了淝水之战中前秦军的溃败。

前秦军在洛涧失利后,在淝水畔与东晋军对峙。由于前秦军紧逼淝水的西岸列队布阵,晋军没有办法渡河,只好隔河对峙。谢玄就派人去前秦军营见苻融,实施激将法,让前秦军后撤为晋军腾地摆阵进行决战。前秦军诸多将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却主张将计就计,让士兵稍稍后退,等到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再派骑兵冲杀,这样就能很快取得全线胜利了。苻融也赞同了苻坚的主张,于是同意谢玄的要求,指挥军队后退。

苻坚答应谢安的请求同意后撤,可是他没有想到秦军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指挥不协调。一得到后退的命令,有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后方军队以为前方战败,慌忙后退。谢玄看到敌人自乱阵脚,亲自率军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的途中,丢盔弃甲,乱成一团,人马践踏死伤无数。那些侥幸逃走的秦军一路不敢停歇,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认为是晋军又追上来了,于是昼夜不停拼命奔逃。

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前秦苻坚惨败的结局结束。这一战役,彻底粉碎了前秦苻坚一统南北的幻想,使中国南北分裂的状态继续持续。淝水大败导致前秦苻坚心腹军事力量尽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秦,让整个北方重新陷入了混战的状态,前秦也因此被灭国。东晋王朝虽然不能通过这一战统一中国,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政权的南侵,使得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争雄鄱阳湖——鄱阳湖之战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天下群起响应。经过一系列混战,红巾军起义逐渐从反元暴动转化为群雄争霸。在南方,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中心逐步扩张势力范围,在他的西面,是自称“大汉皇帝”的陈友谅。两个野心勃勃的枭雄注定要展开一场争夺长江以南霸主地位的较量。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统率水陆大军约10万人,陈友谅凭借经验丰富的水师,以及众多巨舰越过朱元璋的长江防线,兵临应天城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并设伏夹击。陈军中伏败走,恰逢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朱元璋针对敌军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劣势,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双方开始交战。朱元璋麾下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部率先冲入汉军船阵中,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陈军猛将张定边对朱元璋的旗舰发动了一次奇袭,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

后陈友谅用铁索把楼船连接起来,铁索连环阵发挥了巨大威力,朱元璋连派三支舰队轮番进攻,因船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朱元璋采纳火攻的建议,指挥敢死队员驾驶七条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冲击汉军的铁索连环阵。七只火船横冲直撞,风助火势,数百艘首尾相连的楼船彼此脱离不及,相继燃起大火。陈友谅的两个弟弟及一批将领也在大火中丧生,朱元璋军队乘胜追击,斩首2000余级。经此失利,汉军元气大伤。陈友谅见形势不利,欲退往鞋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师拦截,只得敛军自守,消极避战。

双方相持数日。陈友谅军心不稳,部下大将相继叛逃。朱元璋乘机派军加强封锁鄱阳湖至长江的出口,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36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江西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兵者,诡道也,“一计敌万人”。用兵打仗更重要的还是指挥者能够正确的分析战场形势,化被动为主动,合理运用人才,奇正结合,合理运用计谋才能取得胜利,天时地利、将领兵力、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严明的法纪等等都需要指挥者能考虑好,以弱击强,以少胜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先秦时代#孙权#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