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颐和公馆的建筑特色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很快,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了起来,而云集在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这里共矗立着225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分别以颐和路为中轴,被“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是20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据统计,颐和路公馆区有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杭立武、邹鲁、薛岳、胡琏、周至柔、钮永建等名人公馆18处。这里还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使(领)馆8处。这些名人故居和使(领)馆,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刻录下了历史的变迁。南京颐和公馆所属的颐和路第十二片区位于宁海路与江苏路相交的三角地带,也是公馆区最东面的地块。当时,南京市政府为了展示民国公馆建筑群的独特魅力,让世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民国南京都市风貌,按照“保护与利用”、“分段实施”的原则,对于破损状况。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修缮改造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公馆的原主人多为上层人士、文化名家,有利于凸显民国精英文化的特质,最终也应成为南京的民国文化展示区。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风”,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在其中一栋别墅,记者看到,门上的装饰条、屋顶上的石膏线,都保持着原汁原味,地板、瓷砖也是做旧处理。艺风堂作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文化馆,一层为藕香零拾,展示精美的文化藏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室,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开展小型书展等民国展览。令人惊叹的是,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正是国民政府的“特勤总管”—联勤司令黄仁霖。你知道是谁将自助餐的概念引进中国的吗?答案正是黄仁霖。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在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三层楼房均为砖混结构,钢窗木门。艺风堂把街区里的名人故居全部用图文资料、老照片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还搜集了很多民国老物件,比如昆曲的唱片、曲谱,老电影等,并设有民国影院、书斋,除了住店客人外,市民和游客也可以来听昆曲、练书画。很多游客都特别喜欢它的“腔调”,带着全家来度假、体验,还有一些“民国控”也对它十分偏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邹瑚莹教授:对成片的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能够。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可以游览吗?好看吗是有人住吗?是人家家吗? 可以游览的,颐和路、江苏路片区都是民国公馆区,但是大部分都是民居,只能在外面看看拍拍照,不能进去。有一小部分街区是开发出来的,开发成商业区,可以进去看的。
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给人住的,还是做公园? 南京2113公馆区主体是住宅,部分作5261为公园。颐和路公馆区作为民国时期南京《首都4102计划》的第一住宅区,历1653史和现状都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公馆区现居住人口约600户、1790人。按照规划,未来应保证以居住为主体功能的有限开放,既要保障和延续街区的居住品质,又要营造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氛围,公共服务功能占比宜控制在30%左右。同时,要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颐和路、牯岭路等12条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断面形式等不得改变。扩展资料:关于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未来的规划方向规划要求从综合历史文化价值、产权难易度、现状环境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适合公共展示和开放的院落分布,通过院落遴选,明确颐和路公馆区内未来公共开放的规划方案。选择体验较好、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的路径组成文化线路。规划明确了颐和路应“文雅”利用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商业与市井化的项目安排,强调“整体氛围安静、内部院落精致、体验活动优雅”的氛围。打造民国文化生活体验区,增强街区的文化属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京颐和路将开放民国风貌院落 形成文化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