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断层滑距 在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如何区分左行和右行,详情请见图

2020-09-30知识12

在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如何区分左行和右行,详情请见图 假设你站在一个断块上,面向相邻的断块,如果相邻断块的运动方向对你来说是从左向右运动则是右行,相反则是左行了

断层滑距 在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如何区分左行和右行,详情请见图

断层位移(displacement)是描述断层两侧2113岩层或岩体的相对移动。断5261层位4102移距离的确定需根据相当1653点和相当层。相当点是指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出现在两盘上的两个点。如图7-3中,a、b两点为相当点。两相当点必定位于相当层面上。相当层指出现在断层西盘的同一地层。两相当点之间的距离是断层的真位移,称为总滑距(net displacement)。总滑距的分量及再分量也都是真位移的分量,均以滑距(slip)称之。依据相当层测算的断层位移是视位移,均称为断距。在不同的位置和方向上可观测到不同的断层位移。(1)在断层面上可观测到:总滑距:图7-3a中之ab。水平滑距(horizontal slip):是总滑距的水平投影,图7-3a中之am。图7-3 断层滑距和断距走向滑距(strike slip):是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图7-3a中之ac。倾斜滑距(dip slip):是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图7-3a中之cb。铅直滑距(vertical slip):也称断层落差,是总滑距的铅直分量,图7-3a中之mb。倾向滑距:是倾斜滑距的水平分量,图7-3a中之cm。总滑距、水平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铅直滑距和倾向滑距六者组成一个四面体,其每一个面都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知道总滑距及其。

断层滑距 在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如何区分左行和右行,详情请见图

走滑断层定义 按照断层规模和石油地质控制作用的差别,走滑断层分为板块级、盆地级、区带级、圈闭级和显微级

断层滑距 在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如何区分左行和右行,详情请见图

断层的滑距与断距是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总称,目前研究滑距与断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相当点,另一种是利用相当层。相当点是断层发生之前的一个点,经断层作用后形成两个点,此两个点称为相当点;相当层是断层发生前为一个连续的层,断层位移后变成两个层,并分布于断层两侧,这两个层称为相当层。(一)滑距滑距是指断层两盘岩层或岩体实际位移的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1)总滑距(又称真断距):是指两个对应点之间的真正位移的距离(图6-3Ⅰ中之ab)。(2)走向滑距:是指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图6-3Ⅰ中之ac)。走向滑距与总滑距之间的夹角∠cab就是总滑距或断层擦痕线的侧伏角。(3)倾斜滑距:是指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图6-3Ⅰ中之bc)。(4)水平滑距:是指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6-3Ⅰ中之am)。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在断层面上构成一直角三角形。以相当点测量的断距虽很精确,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应点难于确定,故此种方法很少采用。图6-3 断层的滑距和断距(据孙超,1990)Ⅰ—断层位移立体图;Ⅱ—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图;Ⅲ—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图ab—总滑距;ac—走向滑距;。

 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是指一些断面近于直立、断面一侧相对于另一侧沿走向发生水平滑动的断层。其特征是平直的断线、陡立的断面及较窄的断层带,分左行及右行。走滑断层按卷入深度可分为转换(Transform)断层、平移(Transcurrent)断层、变换(Transfer)断层、嵌入(indent linked)断层和捩(tear)断层。走滑断层普遍伴生有相关构造,其类型有:雁列褶皱、走滑盆地(拉分盆地、挤压和扭张盆地)、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走滑旋转构造、诵书构造等。走滑断层是地球上大规模水平运动的直接证据,分布极其普遍,而且位移巨大。其形成机制可采用纯剪切模式或简单剪切模式;长期以来,运用纯剪切模式来说明较多,但造成数百公里以上的位移的大规模走滑断层只能采用简单剪切模式,世界上包括我国均有位移数百公里以上的走滑断层,如北美圣安德烈斯断层、苏格兰大谷断层、新西兰阿尔平断层、阿富汗恰曼断层、东北亚锡霍特—阿林断裂等,我国有着名的红河断裂、阿尔金断裂、郯庐断裂等。对郯庐断裂的研究最为深入,被公认为是巨型走滑带,但也有相当大的观点分歧。有些地段由于弯曲张弛呈现伸展断层性质,而另有一些地段由于弯曲挤压而呈现为逆冲断层。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郯庐断裂。

走滑断层的相关构造 从理论上讲,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有纯剪切模式或简单剪切模式,但实际上纯剪切所产生的共轭破裂仅在位移不大的情况下发育,因为在几何学上不可能两组共轭断层同时起作用,由于彼此有阻碍,会发生运动学上的“堵车问题”(图7-24)。因此对于大规模的走滑断层形成机制主要采用简单剪切模式来解释(刘和甫,1999)。图7-24 走向N36°W的垂直断层走滑构造模式平面几何关系图(据A.G.Sylvester,1989)双平行线表示张性断裂方向;波浪线表示褶皱轴方向;P为P裂隙;R和R′分别是同向与反向剪切裂隙;PDZ为主位移带;φ为内摩擦角;黑短箭头为压缩轴;白色箭头为拉伸轴简单剪切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图7-25):①早期发育两组共轭剪切破裂,即Riedel剪切,与主剪切带(Y)旋向相同的剪切破裂为R破裂,旋向相反的剪切称为R′破裂;在与R和R′破裂的锐角平分线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张性破裂或地堑(T破裂);②中期发育一组新的压剪切破裂称为P破裂,与R破裂对称产出,剪切旋向与主剪切带(Y)、R破裂相同;③晚期R和P破裂旋转而趋近于主剪切带,并在其附近形成上升断块和下沉盆地,同时出现雁列褶皱(Sylvester,1994)。图7-25 走滑剪切作用引起的各种破裂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构造十分复杂,下面。

走滑断层实例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列斯大断裂圣安德列斯大断裂是现今仍在活动的大断裂带,总延伸长度为900~1000km,自白垩纪以来,右旋水平错移达450km。2.我国郯(城)庐(江)断裂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切割较深的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就长达2400km,宽10~15km。断裂带东、西两侧基底形成时代,盖层情况以及岩浆活动,构造变动,成矿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异。地处山东境内的郯庐断裂,称为沂沭断裂带。沂沭断裂带有多次大量岩浆沿断裂带呈裂隙式喷溢,形成火山熔岩体。断裂带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是一个重力高正异常隆起带,反映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隆起;沂沭断裂带也是现代活动的强震带,有记载的七级以上地震有5次,震源深度在10km。郯庐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以左行走滑为主,走滑距离在数百千米。转换断层貌似平移断层,但实质上是不同的,它是指断裂运动方向和性质沿断裂方向发生转换的一种断裂。转换断层是板块边界的类型之一,主要发育于大洋中脊上,与大洋中脊横交产生。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6-55):图6-55 转换断层的发育(据Hobbs等,1976)A—扩张开始;B—磁异常带(1)裂开,背离中脊位移,在BC段发生剪切作用和地震,AB、。

野外如何鉴别走滑断层 平移断层(又称走2113滑断层)又称横移断层、走5261滑断层,亦称为扭4102转断层,平移断层作1653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

#剪切变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