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台化培育、定制化服务……看看青岛市工研院如何“孵”出“明星”企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机构投资的决策趋于谨慎,企业募资显得尤为珍贵。
最近,全球领先的高精度3D机器视觉方案服务商小优智能科技获千万级融资;专注于脊柱内镜器械等手术用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青岛智兴医疗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投后估值过亿元;研发世界领先水平高端飞行质谱仪的融智生物也达成了新一轮C轮过亿元的投资意向。
这三家“明星”企业,都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孵化”成果。带企业参加融资对接会、让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帮企业梳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对于在孵企业来说,市工研院的意义远不止一个物理空间的载体,更是一个全方位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打造“标杆”,20项资质加身强化孵化链条
在青岛,提起孵化载体,就不能不提市工研院。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军民融合孵化类服务机构、中国青岛留学生创业园、市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市级双创示范基地……20余项资质“加身”,市工研院连年获得国家A类优秀孵化器,在青岛孵化器绩效评价中排在榜首,是名副其实的标杆示范孵化器,在全市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从2012年运营至今,市工研院现在已是占地86亩、总面积6.2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区,孵化成果十分亮眼。
市工研院院长滕云枫介绍,目前,围绕仪器仪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园区累计引进和培育项目超300个,其中既包含日东(青岛)研究院、中船重工710所等8个研发中心,也包括2名院士、13名“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业项目。园区企业总注册资本超20亿元,实现相关产值50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孵化载体的“成效”,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的发展。在市工研院,像小优智能和智兴医疗这样融资过千万的企业不在少数,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正茁壮成长。
数字最有说服力。市工研院已培育了高企50余家,估值过亿元的企业超15家,准上市企业4家,企业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励共15项,获得青岛市重大专项立项3项;企业获得包含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亚军、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等在内的各类奖项近60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超前,获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成绩,即使放眼全省也毫不逊色。
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工研院以“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育成转化”为使命,围绕仪器仪表及高端装备制造方向,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服务科技创业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平台化培育,企业需求一站配齐
采访中,不少企业把市工研院喻为自己的“福地”,因为在这里,企业可以获得“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共享创业发展的“家园化”平台。
在市工研院内,投资4000万元的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高效运转。通过与国内外及青岛市多家科学仪器科研机构合作,平台以协作建设分中心、技术众包等多种形式,提升公共研发服务能力,为仪器仪表领域的创业者提供研发及中试过程中的核心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工程化服务、产品评价、协同研发等专业服务,同时提供创业辅导、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全链条的孵化服务。
对企业来说,只要有相关研发需求,就可以带着需求上平台,一站式获得从研发到中试的全流程配套服务。目前,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300余家,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近400份,不仅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完备的研发服务,更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科学仪器产业发展。
企业在市工研院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青岛精锐检测有限公司技术领先,但发展一度受市场开拓所限。不久前,企业负责人参加CEO下午茶活动,与在市场开拓领域颇有优势的通锐分析检测技术服务(青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补齐各自发展“短板”。
CEO下午茶是市工研院的特色服务活动,通过让企业负责人坐在一起聊天,可以高效、便捷地打通不同企业间的合作,上下游产业衔接、跨产业建立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市工研院院长助理银红梅告诉记者,在市工研院这样的服务不在少数。组织创业服务团队,优化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一对一辅导等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多维度帮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通过搭建起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市工研院用“双平台”模式同时满足企业日常事务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服务需求。
对于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来说,融资有时候能决定生死。市工研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采用实地对接、项目路演、金融“四长”会议等投融资服务,将多项科技金融产品包括集合贷、人才贷、补贴贷等在园区先试先行,已累计帮助园区企业获得融资贷款6亿余元,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青岛鹏锋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享受到了其中的福利。公司副总经理张兰娜告诉记者,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不久前,公司参加了市工研院组织的金融对接会,一次性接触到了多家银行的科技支行,他们参会才知道,知识产权质押可以实现低息贷款。会后,公司与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企业有了更多资金来源。
为了更好地覆盖企业需求,目前,市工研院已累计吸纳20余家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服务,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知识产权……每周一个主题,提前收集企业需求,安排专业团队进园区针对性解决企业现实问题,使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资源。
定制化服务,每家企业都能“一对一”
提起在孵企业,滕云枫颇为自豪。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从源头初期孵化到发展壮大的;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是“三高”企业:高水平创新、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怎么让这些优质企业得到最好的服务?市工研院给的答案是:“一对一”让每个企业都享受定制化“保姆级”服务。这就要求园区内有强大的服务团队,对每家企业的特色、模式、发展阶段有深入了解,能“沉浸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合理建议和服务。
青岛发现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申报了高企。总经理刘涵蕴告诉记者,这是园区服务人员“推着”他们进行的。“我们入驻四年了,园区的服务团队比我们自己都了解企业。今年高企申报前,工作人员就找到我们,提醒我们符合条件,可以进行申报了。”随后,企业参加了几次培训会,开启了申报流程。让刘涵蕴颇为感动的是,园区的服务人员一直全程陪伴,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服务人员都是下班后登门指导,经常和企业讨论到深夜。
这样的定制化服务不胜枚举。疫情爆发初期,青岛发现科技就重拾“老本行”,利用此前的服装加工生产线进行防疫物资的生产。园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后,48小时内帮企业联系解决了上游生产材料的需求,还对接了海氏海诺集团,让后续的销售也顺畅起来。
刘涵蕴感慨万千,因为生产防疫物资所得不仅让企业增添收入,缓解了资金压力,更意外地打开了海外客户市场。“我们现在致力于通过智能系统集成和硬件开发相组合,为酒店等提供智能服务。原本打开海外市场还需要找路子,结果通过防疫物资销售,我们意外对接上了加拿大的市场,现在合作十分顺畅。”他说,“市工研院是我的福地。”
为了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市工研院跟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层次提供以创业必修课、创业导师、科技金融三大核心为支撑的差异化服务,形成了包含30余门创业必修课、40余名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10余支合作投资基金和园区集合贷款在内的全套服务模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青岛鹏锋诚医疗在入驻以前,已经考察了崂山、城阳、即墨等地的多家孵化载体,直到接触了市工研院,一拍即合,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入驻。
如今,入驻不到半年,青岛鹏锋诚医疗就相继在2020青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和中国医疗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佳绩。张兰娜说,这得益于市工研院为企业定制的赛前培训,“赛前,市工研院邀请担任过大赛评委的专家现场给我们辅导。专家建议我们的非主观高精度高稳定性视力检测仪产品不仅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更应该与学校合作,我们据此增添了盈利模式,在正式比赛中得到了认可。”
( 消息来源: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