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哪些抗菌药耐药 抗菌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物,是在致病菌、被感染机体和物性能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下不断发展的。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医学及兽医学上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一类抗生素。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1929年,青霉素被作为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1945年,头孢菌素C被发现。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3386639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它们成为β-内酰胺类的代表物。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以6-氨基青霉烷酸及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此后,诺卡杀菌素,克拉维酸(棒酸),硫霉素等相继被发现。在此基础上,分别发展了单环一β丙酰胺类、氧青霉烷、氧青霉烯、碳青霉烯、碳头孢烯等一系列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抗生素(除诺卡霉素A外)都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其共有的结构特征是在与氮相邻的碳原子上(2或3位)连有一个羧基,另一个特征是青霉素、头孢菌素、诺卡菌素的β-内酰胺环氮原子的3位有一个酰胺基。β-内酰胺环上的氢,头孢霉素C7上的甲氧基和青霉素。
MRSA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MRSA、MRSE的知识介绍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1.什么是耐甲氧西林?“耐甲氧西林”是指对所有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奈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和双氯西林)耐药而且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包括所有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的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另外,甲氧西林耐药的出现通常伴随着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所以现在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把MRSA/MRSE列为“多重耐药葡萄球菌”.2.怎样识别MRSA/MRSE?NCCLS(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1999年标准化文件规定,药敏实验中葡萄球菌如果对苯唑西林耐药即为MRSA/MRSE.这些菌株对目前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3.MRSA/MRSE是如何传播的?如何预防和控制流行?关于MRSA/MRSE传播机制有几个说法: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环境污染.然而在大多数爆发流行中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人的手从一个病人传播到另一个病人.医护人员的手是重要传播途径.MRSA/MRSE携带者同样也在MRSA/MRSE的传播中扮演着一个角色,例如,气管切开、烧伤和大面积伤口感染MRSA/MRSE的病人携带者有大量的细菌,同时有较大的可能性造成细菌扩散.预防和控制流行措施:(1)医护人员在接触下。
关于多重耐药菌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具体2113如下: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261(MRSA)、41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1653-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时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耐甲氧金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S),多重耐药/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导致多重耐药菌(MORO)的感染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多重耐药菌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无效的特征,且常定植于患者体内形成潜在感染源,故一旦在医院内出现感染或传播,将十分难以控制,给治疗和防控带来很大压力。扩展资料: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