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诗句出自何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古诗诗人是在什么情景下写的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古诗中,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的诗名叫什么呢?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哪一首诗?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赏析作者:佚名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