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2020-09-27新闻18

原标题: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对于长平之战和赵括那些事儿,我说三个观点,对不对供您参考。

观点一,廉颇打得不错,但他缺乏整体观念,实际上是耍了滑头。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秦赵对垒于上党山区,是战国乱局到了一定程度,整体局势从量变到质变的分水岭,两强相遇勇者胜!胜利者只有一个,没有办法回避。这是时代的大局,历史的走向,必须面对。具体讲,秦国和赵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变法的受益者,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缺,七雄争霸几百年,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他们两家有力量决定天下命运,不是秦就是赵!换言之,这是零和游戏,赢家通吃,对于赵国而言,只有击败秦国才可能得到全部。否则失去所有。

廉颇的问题就在这里,他对秦的战略是守而不是进攻!这个打法,在战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战略上却错了。世界上没有关起门来防守而可以得天下的。秦国认定赵国是根本大敌,势必吃掉对方。赵国想赖也赖不掉,所以赵国守一时可以,守一世则不可能,因为赵国没有长期对峙的国力。积极应对,寻求战机是赵国的唯一出路。对于这点,廉颇是没有看到的。或者说他只是做好了为将者的本分,战略问题毕竟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他们的事儿。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观点二,赵括打得不好,但背的锅更大。

有了观点一,那么这里就好解释。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战机没有抓好,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赵括在这场悲剧中是被迫走到舞台中央的,自然也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战争前期,赵括实际是准确看到廉颇的不足之处的。上党地区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对峙,五十万大军对峙三年,消耗巨大,比拼国力于赵不利,寻求战机是必然。当然这也是赵王的意志。赵括之才,用今天的话说,技术知识一流,就是操作决断不行,如果用在军前当参谋,应是最合适。抑或给予小股兵权加以历练,赵括难保不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将。

但他的悲剧悲就悲在出现在了错误的舞台,最高掌兵者显然不适合他。但这是他本人的错吗?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观点三,最该负责的当然是赵王赵丹!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赵王的任务不是打仗,他最应该考虑的是统筹全局,从整体上考虑赵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而之所以出现长平之战这种摊牌似的局面,赵丹是要负主责的。

一方面是时间,赵国是后起之秀,崛起速度相当之快,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叫板秦国,但是在赵丹的时代,条件显然还不成熟。面对秦国的挑衅,赵国最好的办法还是忍。但是,年轻气盛的赵王没有忍住,反而选择了对峙。

另一方面是空间,接受上党直接引爆秦赵双边关系!

上党地区本来是韩国的。当时的情况是秦国通过战争相继占领了秦韩交错地带的临汾与运城盆地,然后控制了韩国野王、南阳与魏国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国相继扫清临汾盆地韩国残余城池,进而出轵关陉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汇于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陉。战略地位特殊的上党立刻陷入了风雨飘扬之中!韩国对它的控制名存实亡。

这种背景下,夹在秦赵两强之间的韩国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既然守不住,那还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让敌人更强。送赵人,即可以把战火引开,关键是事实上形成攻守同盟。上党虽好,但却不是自己的,索性抛出来让秦赵二虎争去吧!

赵国的尴尬。接不接受上党,赵国上下很是尴尬。不接吧,这么一个战略宝地拱手让人,心有不甘。更关键的是如果是韩国占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于将一把利剑栓在头顶上!接吧,就会把战争巨兽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国力消耗到军事上,进而失去重要战略机遇期。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这样的尴尬,赵丹选择了接受上党,秦赵两强就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对撞之路。

当然,该不该接受上党,事情很复杂,我们站在上帝视觉当然觉得不应该,但是换作局中人,我们不一定能做出更英明的决策!这就是历史。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