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何崇祯皇帝宁愿自缢殉国,也不南迁?南方的半壁天下,它不香吗

2020-07-19新闻31

很多人喜欢明朝,因为这是一个“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代表了华夏民族骨子里那种对气节与血性的崇敬。包括最后崇祯皇帝写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后,自缢景山殉国的行为,也彰显了一位君王的铮铮铁骨。

但是话说回来,很多人把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作为明朝灭亡的节点。但是事实是,北京失陷后,史可法等明朝大臣在留都南京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之后南方各地的明朝宗室也建立过多个政权,统称为南明。但因为内部依旧党争不断,将帅不和,没有一个真正能团结各方的君主,南明只坚持了短短18年。

南明很可惜,这是一个一半毁在自己手里的希望。镇守扬州的史可法,虽然做到了鞠躬尽瘁,却也管不住那群窝里斗的东林党人,他并不是能够解决矛盾的钥匙。真正的能团结各方,齐心协力抗争的,恰恰是曾经的崇祯皇帝。他如果效仿南宋,将明朝都城迁往南方,以图东山再起,也未可知。那么,对于依旧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南方,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选择拿它作为自己和明朝最后的希望?

其实早在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刚刚进入山西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南迁的提议,她就是崇祯的皇后周氏。周皇后祖籍苏州,她曾对崇祯皇帝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说自己老家还有房子,也是在委婉地劝说崇祯皇帝南方尚有根基,要早做避寇南迁的打算。

那崇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在明朝官员李清所著《三垣笔记》提到过一个细节“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上就是指崇祯皇帝,而周延儒是当时的明朝内阁首辅。可见崇祯皇帝和内阁,已经在秘密进行南迁的打算。但是直到数月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这个救亡明朝的最后计划,也没有实施。

崇祯并不是不想南迁,而是不能南迁,原因就是大臣们反对。明朝的文人把气节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命可以没有,面子不能丢。这一点在土木堡之变时就可以看出,当时瓦剌围攻北京城,以于谦为首的官员就力主死守,南迁是步南宋的后尘,丢失祖宗疆土就是国家耻辱。当然,于谦这么说,是因为手里还有底牌。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备倭兵支援迅速,北京守军高达20万,完全有一战之力。

有了先例,崇祯朝的文官集团自然更加有了底气。《明史》记载崇祯每次谈及南迁,廷论的大臣就针锋相对,认为南迁是屈辱的表现,使得崇祯被迫放弃了南迁打算。其实早在明朝因为清军和李自成起义军两面受敌时,特别是松锦之战明军大败后,崇祯就有和皇太极议和的想法的,那也是明朝最好的自救机会。但是明朝的文官得知后,认为这也是没有气节的行为,群起攻之,逼得崇祯皇帝不得不处死了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才平息众怒。

也正因为明朝文官屡屡拿气节和尊严向崇祯施压,而从不考虑大局,导致明朝错过了和谈和南迁两次自我挽救的良机。为名声所累,是文人的弱点,更是与士子文人共天下的明朝痼疾。一帮空谈误国,没有远见的文人,害苦了崇祯,也毁掉了明朝。

#明朝#李自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