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2020-09-26新闻21

原标题: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山不在高,够美就行。小昆山镇小昆山园,丰富的传统、古典文化风情和古建筑,正以不加修饰的质朴之美期待着更多的人来发现。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婉娈青山好

伊人衬山色

秀美的女性

与秀美的山色

相得益彰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而生活在小昆山镇的女性们

在“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中

也有着不少故事

“衣被天下”与人间织女

明代,黄道婆的出现,带动了纺织业,扭转了松江地区女性的地位。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黄道婆 | 画像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迅速使松江区域纺织业发达程度居当时全国之最,松江布大量供朝廷之用。

松江及附近地区以此为生者达数千家,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声誉。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清代,康煕皇帝南巡到松江,还专门视察了松江布的织造情况。朝廷的重视促使松江官府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鼓励妇女勤勉纺织,以确保松江布足量产出。所以自明代中叶起,松江府地区城乡各地,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小昆山区域女性也不例外,加入了支撑松江纺织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成了家庭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因此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逐渐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衣被天下”除了代表着纺织业的辉煌,背后还支撑着松江区女性团体,从封建社会的要求平等、追求幸福,到如今温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振翅一飞。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爱美之心与土布之缘

明代,小昆山女性讲究头发装饰,多挽发髻,圆扁形,结在头顶。从清光绪年始,改为以圆髻结于脑后(俗称"头发团”),以细线网兜罩住,横插发簪,所用发簪,有金质、银质、玉质等,家境不宽裕的用木制发簪。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那时小昆山人的的穿着主要以自制土布制成的短衣,腰间系围裙(俗称“布褴”、作裙),用土蓝布做成,有两根长带,绕至身后打结。裙长过膝,有装饰、保暖、劳动保护的功能。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解放后,50年代冬春季节,农村妇女多扎头巾(俗称“兜包袱"),都用蓝花土布或蓝印土布。当时不少小昆山地区的老年妇女还保持盘发髻的习惯,年轻女子则留齐耳短发或结辫子,不少人开始烫发。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60年代开始流行机织方头巾,用土布的渐少。头巾50匣米见方,对折成三角形,披头上,下巴处打结,冬春季节在田里干活可保暖、遮阳。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也是在50 、60年代,买布凭布票,农民逢年过节才添一件新衣。所以很多农民家庭仍然自织土布,以穿土布衣服为主。一件衣服要阿大阿二阿三依次穿下来,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自70年代后期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从款式,面料、质地等开始丰富多彩,衣服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土布服装渐渐减少,80年代基本消失,90年代农民穿着与城市居民已无异。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虽然土布已经退出了常用衣物的市场,但如今小昆山镇仍将传承土布非遗文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不久前,小昆山镇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与成人学校积极参与2020年崇明杯稻田创意土布时装秀比赛,就展示了土布的朴实之美。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沧海桑田,时光更迭

小昆山如同“冻龄”的少女

秀美始终不变

就这么一直美下去

拜问小昆山,与小松一起翻看松江布的“故事汇”

资料:小昆山镇

编辑:韩佳怡

#小昆山#土布#小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