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2020-09-26新闻9

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十二

治安乱点不见了;

晚上回家更安心了;

通过手机就能对辖区的治安状况一目了然;

自家的小区变身成了“智慧安防小区”……

一个“邻里牵手”群就是一个“网上警务室”,数个“网上警务室”就形成“第二管区”,民警白天下“第一管区”,晚上在“第二管区”,一、二管区闲忙互补、相辅相成,实现民警24小时常驻社区、网上网下相融共促。

绿色良好、蓝色安全、黄色关注、红色警告、黑色严重,5个等级将西宁市基层派出所通过分级评估,判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实行动态管理。

自2015年6月5日,市委书记王晓问诊西宁公安、把脉社会治安,提出了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总体思路后,我市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让安全感遍布幸福西宁每个角落。

把社会治安好坏的评判权交给群众

数字显示:2013年,我市治安案件中打架斗殴占80%,由此间接产生的伤害案件达70%左右。

2015年,市委主要领导提出改革思路,我市出台《西宁市改革社会治安评价机制实施方案》,构建一张西宁治安行政地图,以绿色良好、蓝色安全、黄色关注、红色警告、黑色严重,5个等级将西宁市基层派出所通过分级评估,判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实行动态管理,进行预警防范,并建立市、区党委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坚持每月、每季度提交分析报告。同时,成立社会治安分级评价研判中心,组建研判班,重点选取刑事、治安等反映治安总体现象最直接、关系最密切、量化条件最好的4项客观指标和市民满意率这一主观指标,进行分级评估,按时绘制“西宁治安行政地图”和“社区民警管区治安行政地图”,向群众推送“社会治安行政地图”。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通过“西宁治安行政地图”发送治安预警防范信息3万余条、受众面288万人次,群众对社会治安分级评价的知晓度、参与度逐年提升。

“现在将社会治安好坏交给我们来评定,就是倒逼执法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市民李玉芬告诉记者,“你看,路过市中心,不仅能看到巡逻警车灯光一闪一闪,还多出了几辆警用摩托车,上面两名特警骑车巡逻,而且还推出‘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让我们觉得身边有了不打烊的派出所。”

在李玉芬的指引下,记者打开城西区微信公众号,以绿、蓝两色为主的西宁市社会治安行政地图清晰可见,以2019年第四季度为例,绿、蓝区域占全区社会治理综合区域96.97%,治安环境优。

据市公安局提供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生“两抢”警情同比下降70%;盗窃警情同比下降41%;打架警情同比下降19%;偷窃警情同比下降39%,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社会基础管控效果明显。

“24小时平安在线”守护百姓平安

“自开展‘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以来,我们辖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发案率下降了六七成。”城中公安分局仓门街派出所副所长严曦峰说。

所谓“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即进一步延伸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触角,整合公安、城管、建设、环保、国土、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职能,增加人员、装备投入,在辖区范围内以每两公里为半径,建成综合执法服务站。

“在我们执勤点上,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实时的困难,而且提供各种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同时还要在管辖区域24小时不间断巡逻,保证片区的安全。”城中公安分局巡警大队警员王智毅说。

“综合执法点的设置,不仅方便了群众解决困难,更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严曦峰说。他介绍,过去各政府部门都是各管各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7部门形成合力,执法主体更加明确,其他部门协助执法,联合执法过程中,不仅补充了执法力量,增强了执法力度,也可以对行政执法部门形成互相监督,更加文明执法。

根据城中区公安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通过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服务工作,2019年,城中区刑事案件、“两抢一盗”、治安案件发案率均大幅下降。“现在我们身边有了这些看得见的执法站,老百姓心里可踏实了。”市民刘女士伸出大拇指“点赞”。

邻里相牵“警务区”变身“朋友圈”

“街上躺着一名醉酒男子。”“我家楼上漏水了,墙面有裂缝,怎么办?”“我的居住证办理的怎么样了?”……5月9日,城中区南川东路派出所“邻里牵手”微信群里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时刷新。

打电话核实醉酒男子位置、出警找人、联系物业、联系相关单位、查询居住证办理情况……接连发出的三条求助消息,让城中公安分局南川东路派出所值班民警忙个不停。

“醉酒男子已被我们带到派出所,等醒酒后可以让他回家。”“已联系楼上邻居查看家中是否漏水,已和物业联系,拍照取证后,联系相关单位及时处理。”“居住证暂时还没办下来,等办完了,我会通知你来领取。”……

几个小时后,微信群内反映的问题已被一一解决,微信群里又开始刷屏了:“问题已解决,超快!”“给工作人员点赞!”“邻里牵手群还真方便!”……

小区着火、河道救人、街道水管漏水、行道树翻倒、山体滑坡、抓逃犯……无数个由小区居民发现的种种线索通过“小区邻里牵手微信群”,及时传递给了公安、城管、城建、水务、市政、园林等机关单位,这让政府机关单位在第一时间通过小区居民掌握了事发现场的最新动态,处置及时、迅捷,更受居民欢迎。

“就这么几个民警,谁家的事先管、谁家的事后管?咱派出所既然给群众做出了承诺,把大家拉进牵手群了,那就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所以,针对大家在群里反映的各种纠纷问题,我们及时推行了三级分类调解模式,确保‘事不出辖区’,形成‘大事合办、小事分处’的工作机制。”派出所民警王子光介绍说。

河湟小镇小区居民马晓龙就是三级分类调解模式的受益人,他激动地说:“我们小区现在不仅停车方便,收费还合理。南川东路派出所的调解中心真是帮了大忙了!”在此之前,小区住户和物业公司因为停车收费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派出所民警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大事合办”机制,通过所内“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邀集业主代表、物业代表、社区干部召开联席会议,并将各方意见整理成会议纪要,做好社情上报和民意安抚,最终通过区政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将河湟小区的停车收费定在了物业和业主方均能接受的合理区间,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19个“智慧安防小区”让群众更放心

人脸识别探头、智慧门禁、车辆识别系统、高清视频监控……9月20日,家住杨家寨的韩愈看着自家小区安装这些新鲜设备,越发觉得现在的西宁真是越来越安全了。

近年来,西宁市公安局牢牢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之路,1个市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和2个“智慧警务室”初成规模,1个“智慧监所”和7个区县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全面投入使用,7个大数据应用中心和2个智慧警务室全面建成,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整合汇聚66亿条物联数据,初步建成全省首个大数据物信融合实验室,整体推进19个“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目前,建成13个)大数据科技水平不断加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智能交通管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信号灯联网联控率达84%,全面升级科目三计算机智能评判系统,全面推行“互联网+智慧户政”,打防管控服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我市全面推进公安警务大数据建设应用,深入推进物信融合大数据实验室建设,研发人体、车辆结构化应用模块,周界入侵、徘徊逗留、打架斗殴等个体和群体异常行为智能识别的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进入实战阶段。并且初步建成“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七大应用系统”的智慧交通管控系统,全面加大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现能力、处罚力度和交管服务水平,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高峰拥堵时间日均减少0.5小时以上,全市道路交通秩序和通行效能明显好转;连续4次修订《西宁市户口迁入政策实施细则》,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实现了“来宁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的目标。

#城管#居住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