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80岁以上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平常,90岁以上不稀罕。95岁老太太顺利植入起搏器,目标120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延长,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高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高龄并不是手术禁忌。前不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项美香教授就为一位95岁老太太植入了心脏起搏器。
95岁老太太心脏“跳不动了” 医生为她植入起搏器
95岁的寿老太(化名)身体一直不错,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家里每天还能自己做做家务。直到三个月前,她时常觉得头晕、乏力,走路快了就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来,有好几次还会突然眼前发黑,险些摔伤。
刚开始寿老太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休息好,并没有当回事。可当不适症状出现多次后,她这才引起注意,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就诊。
根据寿老太描述的症状,医生为她进行了全面检查,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后发现,她的心跳平均每分钟仅50次,有的时候心脏长达5秒多不跳。
项美香教授介绍,心脏就像一台“水泵”,时刻不停地把血液泵入血管,为全身脏器供血。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天要跳10万次左右,平均每分钟跳60-100次,方可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
心脏的跳动是由心脏的电路系统引发心脏机械收缩而正常泵血。正如机器的零件会年久失修一样,“电路系统”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导致心脏跳动过慢,或者出现很长的停跳。
寿老太的心脏跳得太慢了,导致各脏器供血不足,因此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如果心脏停跳超过5秒以上,就可能引起晕厥,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下降甚至猝死。
“像寿老太这样的情况其实非常危险,说不定哪次心脏停跳时间过长,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经过医生评估,寿老太虽然是高龄,但病情需要植入起搏器。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接受了起搏器植入手术。
有症状的心跳过缓病人 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广义的心脏起搏器,称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包括普通心脏起搏器,埋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症状性心跳过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目前,在安装广义的起搏器患者中,心跳过缓的病人占80%-90%,也就是普通心脏起搏器。
普通心脏起搏器是由起搏导线和脉冲发射器2个部分组成。脉冲发射器埋在胸部皮肤下,就像一个小电脑,通过起搏导线与心脏相连,能感知心脏的跳动。如果感知到心脏跳得太慢,“小电脑”就会发放电流,刺激心肌使其收缩和心脏跳动。
安装这类起搏器的病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心跳过慢持续存在,完全依赖起搏器来维持正常心跳,没有起搏器就会危及生命;另一种则是心跳时好时慢,心跳正常的时候起搏器不工作,只有在心脏跳得太慢的时候,起搏器才会发送电刺激信号帮助其跳动,预防心脏停跳引起的风险,如晕厥甚至猝死。
除了年龄增长导致心脏的“电路系统”老化,临床上更多见的是因为心脏疾病引起“电路系统”的病变。在项美香教授的门诊中,不少是50岁左右的患者,有高血压、还长期吸烟,平时也不好好吃药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冠心病会引起“电路系统”故障,使全身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跳骤停,危及生命。以至于还未到“电路系统”老化的年龄,心脏就提前“罢工”了。
装了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检查了吗?
有人会问,体内安装了起搏器,是不是以后不能坐飞机,也不能做磁共振等医学检查?
项美香教授说,以前植入的起搏器确实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因为没有磁共振兼容的功能,因此,安装起搏器后,需要避开强磁场(磁共振室)及机场、地铁等安检手持式扫描仪,日常吹风机、微波炉等都没有影响。
但是,自2008年起中国上市了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也就是说植入这样的起搏器后可以进行磁共振检查。2008年浙大二院心内科在华东装了首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积极在临床推广应用,几乎所有病人新植入的均为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以前植入的起搏器病人,电池耗尽需要更换时,如果导线兼容磁共振的话,也可更换为新型的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目前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检查前后,还需要起搏器工程师对起搏器进行磁共振检查功能的启动和关闭,但下一代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实现了自动核磁。抗磁共振起搏器价格和普通起搏器非常接近,而且寿命更长。
起搏器技术日新月异,除了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如今体积小巧的无导线起搏器也已经在临床上应用。
那起搏器能用多久呢?一般而言,普通单腔起搏器可用7-8年,双腔起搏器5-6年,甚至可以使用10余年。但是,安装了起搏器也不是一劳永逸了,要定期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如剩余电量、起搏器参数等,根据需要进行调控以更好地发挥起搏器的作用和延长使用寿命。因此,起搏器术后的病人需要定期检查起搏器的情况,一般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1次门诊随访。
通讯员 | 方序 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