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二年三月,执掌天下12年的皇太后刘娥驾崩。25岁的宋仁宗终于登上了前台,开启了亲政30年的生涯。
对于这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太过复杂。刘娥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她心里一直有一个称帝的梦。然而她又深爱着家国天下,甚至在大权在握的鼎盛时期,也没有踏出那称帝的关键一步。
刘娥剧照
仁宗虽然从小被养在杨妃身边,与刘娥的感情有点生疏,但他始终对刘娥心生敬畏。他明白,自13岁登基以来,朝野上下危机四伏,一直是母后在身边不遗余力的保护着自己,这才确保皇位万无一失。所以,即便是刘娥提出想要身穿龙袍、拜谒太庙这种违背祖宗法制的要求,他都应允。
可是,敬重母后,事事装聋作哑,并不代表宋仁宗懦弱无能。仁宗早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老成的气象。即位多年,虽然没有独立处置政务,但耳濡目染之下,早就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君王。
宋仁宗剧照
一场火灾,扭转局面
在自己寝宫失火之后,宋仁宗处理此事的方式,也直接昭告天下,他早已不是那个躲在母后身后经不起风雨的顽劣小儿,而是拥有超高政治手腕的君王。
宋仁宗把大骂刘娥把持朝政、不肯还政仁宗的滕子京贬斥地方,赢得了太后的欢心;对引起火灾的宫女不予重罚,赢得了御史的认可。同时,仁宗把太后的心腹宦官连升数级,提拔到一些徒有虚名却没有实权上的职位上,又把拼命保护自己的一干宦官提拔到掌管各宫巡查、保卫的重要岗位上。一把大火,让宋仁宗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片赞誉。
宋仁宗画像
亲政后解决遗留问题,肃清太后党羽,巩固政权
同样的,亲政后如何把太后一党的势力清算干净,也成了宋仁宗的当务之急。如果说,大火之后的官员任命只是宋仁宗的小试牛刀,那亲政的大清洗,则显示了宋仁宗雷厉风行以及统筹全局的王者霸气。
一、解决刘娥死后的遗留问题
刘娥临死之前,给宋仁宗留下了两个难题。
1、刘娥病危之际,特意命宫女给自己换上皇帝服色,准备以这种装扮入殓。
2、刘娥遗诏中留下了“以皇太妃为皇太后”,“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的字样,授予杨太妃垂帘听政的权力。
刘娥穿龙袍、拜太庙,如此违背祖制大逆不道之举,仁宗已经原谅了一次。而此刻,刘娥居然想穿龙袍入殓,这就不单单是符不符合祖宗礼法的问题了;而是,他宋仁宗的脸往哪放的问题了。于是,宋仁宗便上演了一出“借刀杀人”的大戏…...
皇太后刘娥临终之际,宋仁宗让所有宰执在皇仪殿等候,自己在太后殿卧榻前伺候。
不久,宋仁宗一路恸哭来到皇仪殿,说:“皇太后归天前,因病重无法开口,一直拉扯自己的衣服,仿佛有什么话要交代。不知卿家以为,皇太后是要说什么呢?”
剧照?
薛奎说:“皇太后此举,必是因为身穿衮服、头戴旒冕的缘故!如此穿戴,皇太后将如何面对先皇呢?”宋仁宗恍然大悟,随命礼官给刘娥换上了皇后的衣服。
至于,刘娥命杨太妃垂帘听政一事,仁宗处理起来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吕夷简带着御史中丞蔡齐面见皇上,蔡齐一脸严肃的说:“皇上春秋正盛,如今刚开始亲政,怎又能让太后垂帘呢?”宋仁宗看了看吕夷简,吕夷简点点头。最终,宋仁宗删掉了遗诏中“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一句,其他不变。
二、恩威并施、重新洗牌,建立自己的执政团队
上台之后,宋仁宗又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刘美、钱惟演等一系列干政的外戚;还恩威并施,解决了宗室“八大王”赵元俨预谋起兵篡位一事。眼下的重中之重,就剩下如何重组宰执班子的问题。
当然,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着急。想要确保自己在官员任命时能够平稳过渡,不在朝中提前引起轩然大波,宋仁宗明白,先要肃清的是后宫。
在副相薛奎的建议下,大宦官江德明被调任为西京左藏库使,离开皇城到洛阳看仓库去了;大宦官罗崇勋被调任为真定府都监,到边关建军去了。
后宫肃清之后,就不用担心消息泄露。于是,仁宗找到了吕夷简,开始商量调整宰执班子的事。
宋仁宗的想法是:枢密使张耆并无功勋,只是因为刘太后宠信,才得居高位,外放许州;枢密副使夏竦在曹利用的问题上毫无原则阿谀太后,造成冤案,外放襄州;参知政事陈尧佐,进入宰执以来毫无建树,庸碌无为,外放永兴军;其他如枢密副使笵雍、赵稹,参知政事晏殊都有错误,不再适合留在宰执。
剧照
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说一句,吕夷简记一句,态度恭谨。可是渐渐的,吕夷简的脸色变了。按照这个方案,现在的宰执班子,除了他、张士逊、薛奎,几乎全被罢免了。这是打北宋建国以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一丝丝暴风雨前的宁静,让吕夷简如坐针毡。
不出意外,第二天,吕夷简刚签发了罢黜诸位宰执的命令,一个宦官就进入中书省,宣读最新诏命:“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吕夷简,罢为武胜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澶洲。”
听完诏命之后,吕夷简手中的毛笔也掉落在桌案上,他明白,该来的躲不过。
想重用后党吕夷简,需先将其流放
那么问题也来了!宋仁宗以“仁”字为庙号,并立誓做一个千古仁君,为什么要罢黜在登基前后为自己立下大功的贤相吕夷简呢?
要想弄清楚原因,其实也不难,只要结合吕夷简任职期间的一系列表现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仁宗现任的执政班子里,无论资历还是影响,吕夷简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早在乾兴元年,仁宗即位之初,吕夷简就以开封府知府的身份兼任参知政事,进入宰执。天圣七年,王曾罢相,吕夷简升任宰相。不过,在此后的三年里,刘太后并没有按照规矩配备次相。一直到天圣十年二月,刘太后才在仁宗的多次请求下将张士逊调回京城,出任次相。
也就是说,在张士逊任次相之前,朝堂之上,一直都是吕夷简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在百官心里早已把吕夷简归为后党的中坚力量。
仁宗即位后,吕夷简苦思冥想好多天,亲手写了一道万言奏章,列举了自己对大宋朝政改革的8项建议:正朝纲、禁贿赂、塞邪径、辨佞壬、疏近习、罢力役、绝女谒、节冗费。这8点,都是从刘太后把持朝政12年以来的积弊出发,相当有针对性。宋仁宗接到奏章时喜形于色,和吕夷简一条一条的商讨了很久。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仁宗最终还是放弃了吕夷简。
不过,吕夷简也明白,仁宗此举,不是因为自己站错了队,或者是政绩不好,他知道仁宗一定知道自己的赤胆忠心。而之所以把他贬斥,无非是仁宗想彻底摆脱刘太后的影响,以全新的班子,全新的形象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当然,吕夷简也非常人,他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重回了朝廷。一朝天子一朝臣,再次回归的吕夷简则以全新的形象示人,成了仁宗最信赖的股肱之臣。
纵观仁宗一朝,良相辈出,但是真正影响仁宗朝,并且将整个国家推向极盛的正是吕夷简。
仁君配良相,才是一个繁盛朝代的标志。所以说,一个盛世的形成,单靠一位明君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整个团队。一个有序团结、人人为公的执政团队,才是朝堂乃至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宋史·仁宗本纪》《宋史·列传后妃》《宋史·吕夷简传》《续资治通鉴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