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暴虐统摄政治,引得天下人不满,遂爆发秦末的大起义。在这场大起义中,著名的战争不少,其中不能少的便是巨鹿之战,项羽率领几万楚军,和秦朝知名战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于巨鹿进行的一场重要的决胜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秦朝总共存在于我国历史中十四年,由开国时横扫六国到快灭国时被楚军以少胜多,真的是因为在这短短几年里,秦军自信膨胀,疏于训练而战力大幅下降么?其实不然,秦军还是当年强大的秦军,只是物是人非,另有原因罢。
战中,章邯带领秦军驻扎棘原,而项羽带领楚军驻扎漳河南岸,两军对战,久久僵持而未战。项羽带军勇猛,致使秦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传回秦朝廷,秦二世怒不可遏,要遣人到军营责问章邯。章邯得知此事十分害怕,派了长史司马欣会朝廷请示公事,探探口风。而司马欣连夜赶到咸阳后,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足足三天,掌事的赵高竟一直不肯接见,足见其不信任。
司马欣见赵高态度如此,顿觉不妙,赶忙动身返回棘原军营。他害怕,甚至都没按照原路返回。果不其然赵高派人追赶,虽不知所为何事,但绝大可能不是好事。司马欣捡回小命,忐忑地找章邯报告:"赵高独揽当朝大权,手底下的人应该是不可能有作为的了。如今这场战争能打胜仗,返回朝廷不免让赵高嫉妒;要是不能获胜,楚军绝不会留我们活命。希望你能就此考虑一下当下的情况。"话外之意,章邯不是傻子,自然明白。
而且在这个时候,陈馀写给章邯的信也到了,信中写着:"白起是秦国大将,南征攻陷楚都鄢郢,北征讨伐了赵括的军队,为秦朝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不是惨遭刺死。蒙恬也是如此,赶走了匈奴,还在榆中开辟了数千里土地,最后也依旧被杀害在了阳周。"章邯明白陈馀写信的意思,白起和蒙恬之死不是他们罪极应死,而是他们身上战功赫赫,在军中同生共死的兄弟间,享有着较高声誉,这不免威胁了秦帝的地位,便随便从法律上找来几条罪名,借此杀之。
同时,陈馀还说,秦二世身边的红人赵高本领不高,阿谀奉承的能力倒是炉火纯青。但秦二世阴晴难测,如今形势如此,就算是赵高也害怕未来哪天他拿自己开刀,便想着找别人来代替他遭受可能承受的灾祸。章邯在外带军时间长久,跟朝廷不免有些嫌隙,赵高可能因此盯上你了。
就如今的局势而言,不是楚军要灭秦,而是上天要灭秦啊,这是不论智者还是愚者都能看明的。现在你依旧在外,甚至不能直言进谏,其实已经算是亡国之将了。孤身一人坚持着想和楚军继续僵持下去,换来的结局依旧死路一条,难道您不觉得可悲么?不如现在马上掉头和各诸侯联合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和不论战争胜败,回朝即身受刑诛,妻儿连坐相比,哪个才是上上策呢?
身边人都在明里暗里向章邯暗示,章邯自然也明白其中利弊,三番犹豫,终于秘密将军候始成派遣去和项羽签订和约。然而项羽没有接受和约,反而命令蒲日夜不停地率领军队渡过三户津。目的是在和秦军再次正面交战,结局也是不可逆改的,大败秦军。此后,章邯派人求见项羽,再次提出和约的要求。项羽这次考虑了章邯的请求,因为楚军在长久的僵持中,粮草已经不多,很快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其他军官的首肯,于是项羽便和章邯约好了日子在殷墟上会晤。
见到传说中的猛将项羽,章邯竟然热泪盈眶,不禁流下了眼泪。像是找到了靠山,趁着酒兴,对赵高的种种劣行吐了不少苦水。按照和约,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留他在了楚军军营中。同时,他还答应任命司马欣为上,统率投降的秦军担当先头部队,就此,巨鹿之战以章邯秦军投降为标志结束。
当初诸侯军内的官兵被征徭役时,秦中的官兵大多待他们不善,如今章邯带领的秦军投降,自然被怀恨在心的诸侯军官兵当作奴隶一般使唤,侮辱。忍辱负重的秦军官兵在私底下讨论,认为章邯骗了他们投降。如果能够入关灭秦,自然不必担心生死问题;但如果不能,自己身在诸侯军军营,秦朝廷绝对会拿还在关中的家人是问。这么一想,还是让不少投降的官兵动摇了内心。
好巧不巧,这些讨论被诸侯军听了去,并禀报了项羽。项羽认为他们肯定心存不服,要是到了关中正面和秦军相对抗,保不准出现策反的内鬼。于是便招来黥布、蒲商议,要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只留下章邯、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在军中。接到命令后,楚军连夜将秦军二十余万人全部杀死并坑埋到了新安城南下。
秦军还是原来强大的秦军,依旧能够横扫六国、大败匈奴的秦军,不过是因为权臣和皇帝的无能,致使他们的首领无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只能作出一个看似错误,但能保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