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总碱 【植物形态】萝芙木灌木,高1~2米,全体平滑无毛。小枝淡灰褐色,疏生圆点状的皮孔。叶通常3~4片轮生,稀对生,质薄而柔,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4厘米。
云南萝芙木的药用功能 【产品名称】:萝芙木,民间称为“矮陀陀”,以根茎入药。【性味功能】:味苦,性寒。有镇静、降压、凉血、利湿、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功效。【主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肥胖症、脂肪肝、头疼、失眠,眩晕,高热、疟疾、胆囊炎、急性肠胃炎、跌打损伤、痧症、外感湿热、癫痫、蛇伤、疮疥等。【用法用量】:每次10-12克,用冷水浸泡10分钟后煮泡饮用(可煮泡到药无苦味),每天1—3次。小药方:萝芙木可与绞股蓝茶搭配饮用,一来可以增加降压功效,二来绞股蓝茶的甜味可以中和萝芙木的苦味,喝起来更好入口。芙木生于低山区丘陵地或溪边的灌木丛及小树林中,分布广西、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地。萝芙木是生产利血平和降压灵的植物原料,含多种吲哚类生物碱,其中所含的利血平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基本药物,具有降压作用,能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云南萝芙木相对于其他产地的萝芙木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特点为作用快而持久。萝芙木自20世纪60年代提取总生物碱研制成治疗高血压的药品“降压灵”,代替印度进口的“寿比南”和“利血平”,应用于临床后,获得良效,且毒副作用小。药理试验表明,有明显的降血压及镇静、止痒作用。由于连年大量采挖,资源日渐。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药资源保护般保护、异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A.保护 药资源保护简单说药资源及其自环境维护起种使药用、植物已适应环境迅速恢复发展建立保护珍、稀、濒危。
中药的来源发展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中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萝芙木是怎么样的草药? 感谢邀请萝芙木属灌木,高可达3米;树皮灰白色;叶膜质,干时淡绿色,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稀披针形,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渐尖,伞形式聚伞花序,生于上部的小枝的腋间;花小,白色;裂片三角形;花冠高脚碟状,花药背部着生,花丝短而柔弱;花盘环状,花柱圆柱状,核果卵圆形或椭圆形,种子具皱纹;2-10月开花,4月至翌春结果。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南、华南及台湾等地区。一般生长在林边、丘陵地带的林中或溪边较潮湿的灌木丛中。根、叶供药用,民间有用来治高血压、高热症、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头痛、失眠、玄晕、癫癎、疟疾、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植株含阿马里新、利血平、萝芙甲素及山马蹄碱等生物碱,为“降压灵”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