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对年龄会如此敏感。“三十岁”,更是一个让人关注的年龄。
对于三十岁的男性,我们会关注:
成家了没?买房了没?工作稳定了没?
对于三十岁的女性,我们会问:
容貌、身材还是如初一般的美好吗?工作和家庭能否兼得?
倘若以上任何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那么,我们便会在心底里暗暗衡量与揣测:这个人的生活恐怕有点问题吧。
有时候,渐渐地,就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三十岁的自己真的已经老了。
开始有意识地为身体担心;开始感觉生命里泛着些许的悲凉,感觉三十岁以后不会再有春天,已经没了机会去耕耘。
人们之所以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许知远认为,因为一切太过速朽。
他说:我们熟悉的生活文明的本质,它非常快地膨胀,急速地速朽。
这种速朽,从器物开始,建筑,十年前非常好的摩天大楼,十年、二十年之后到处都在脱落。
人生也是……没有内在的价值,只能靠一层镀金的保鲜膜。
当然,三十岁,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的确意义重大。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我们都很熟悉吧。
在我们后人的理解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三十而立”的“立”是指成家立业。
然而,这种说法却是一种误解。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这段话有过自己的一番见解。
先生认为,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孔子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即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尽管会有怀疑摇摆,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如此说法,才符合人情事理,顺应变化之道。
若按世俗的理解,三十岁成家立业,岂不是太让人为难,也显得太不知变通了。
“音乐诗人”李健在40岁时,回忆了一下自己的30岁,他说:
人们喜欢给人生标识刻度,以此来衡量每个人生的进程和质量,就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类。
尽管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地沿用……
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岁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绩,谈何容易?
三十能立更好,不“立”也没关系,因为这些“立”与“不立”都是别人眼里的,而你的世界理论上真的与他人无关。
生命,就是时间之旅的体验,你可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并不妨碍你去寻找和积累生活的乐趣。
比如,寻一件你愿意一辈子做的事,简单专注,自得其乐。
无论您是在奔三的路上,还是早已过了三十岁。
如果能有这样的状态,与时间同行。
你便不太轻易感觉自己被时间牵着走,不会轻易觉得自己处于生活的漩涡中,焦虑、迷茫、沮丧也会减轻很多。
人生说长,也很短。来这人世走这一遭,状态很重要,这包含了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每个人这辈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赛场,如果不能调整好状态,如何去奔跑、去经历、去承担?
保持好状态,收获一个自己认为值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