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2020-09-25新闻18

发力新基建 激活新动能——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发言摘编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现场。资料图片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位于中金数谷的武汉超算暨云计算中心。资料图片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工人在湘江鲲鹏一期服务器生产车间工作。资料图片

胡衡华: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安徽创新馆外景。资料图片

打造发展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胡衡华

近年来,长沙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新基建赋能长沙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长沙市出台实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确定一批示范项目,第一批四大类80个新基建项目预估总投资1700亿元。率先布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建成全国首个无人驾驶测试场、7.8公里智慧公交线和“两个100公里”测试道路(1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10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开放道路),涵盖228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形成了全场景生态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长沙市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三智一芯”(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功率芯片)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中联智慧产业城等17个智能制造标志性重点项目,带动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发展。同时,长沙市推动“软件业再出发”,发布191个应用示范场景,新增软件企业40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4万余人,启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软件产业生态圈共建计划”,成立软件产业发展联盟。

三是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长沙市坚持以新基建为智慧城市建设赋能,积极打造新型智慧示范城市,加速建设城市超脑,深化大数据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电网、智慧物流等领域应用。目前,长沙市推动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首批智慧公交改造后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启动实施了智慧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安全供电能力同比提升11.25%,城市智慧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数字基建

壮大数字经济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 鲁春丛

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高科技领域,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既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又能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推动新基建、新经济加快发展,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优先选择。

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超54万个,工业互联网步入快车道。新基建的融合应用覆盖3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8%。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壮大数字经济,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加快5G布局建设,深化共建共享,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启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高效运行、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通信息大动脉,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二是提升融合应用水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领域融合应用,推动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化新型基础设施在教育、医疗、卫生应急等公共领域应用。

三是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壮大安全产业,提高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全面提升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水平。

抢抓发展机遇

放大乘数效应

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胡亚波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新一轮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近年来,武汉市聚焦通信、电力、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放大新基建的“乘数效应”,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院士引领,打造新基建创新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在汉院士专家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的优势,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新基建领域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云数结合,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五大数字新基建、七大数字新产业、三大数字新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应用示范和资源开放共享,探索有武汉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三是创新业态,推动线上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市场驱动、需求拉动、融合推动,实施线上经济“8 3”领跑计划,聚焦电商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设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线上文娱、线上商务等八大领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线上经济平台,形成线上经济知名品牌,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资源整合。

近期,中国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5G 工业互联网”大会等一系列国家级展会论坛等活动将在武汉举行,希望大家来这座英雄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共叙友谊、共谋发展,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加速创新驱动

优化城市治理

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罗云峰

近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壮市、科技强市,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与发展新基建高度契合的理念和基础。

目前合肥市已集聚了一批国家重大装置,形成了完整创新供给体系,打造了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标,构筑了领先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了智慧城市治理能力。尤其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我们制定了《合肥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预计到2022年,构建“1 4 10 N”科技设施体系,建设国内领先的城市大脑,推进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全市新基建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内一流水平。

当前,我们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新基建。

一是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进一步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四大科学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合肥微电子研究院等产业服务平台。

二是构建国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超2.2万个5G基站,部署超50万个城市神经感知节点,扩大量子通信网络体系覆盖范围,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三是建立长三角一流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强化城市中台能力,提升“城市大脑”能级。在城市交通、地下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构建“物联、数联、智联”立体化感知体系。

四是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建设“3个国家级 7个省级 N个市级”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五是创建更具获得感的智慧治理标杆城市。全面创新升级“皖事通办”平台,推动实现“皖(万)事如意”。

推动共建共享

强化产数融合

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徐 昊

领域新、内容新、模式新、技术新是新基建区别于传统基建的重要特征。在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新基建的普惠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令共建共创共享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推进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一要加强顶层设计,要突出新基建的系统性和统筹性。当前,贵阳正在建设400万台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包含数据分析、数据加工、系统运维和数据培训等在内的全新业态正逐步形成。相比于传统结构,数字化时代的新基建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因此,新基建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性规划和统筹性推进。

二要强化新基建的应用牵引。应用是新基建的必然要求。打造更多应用场景,离不开政府、运营商、企业、场景方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使用需求、共同推进场景化应用,从而实现基础设施价值最大化。

三要强化新基建的模式创新。新基建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推动共建共享。近年来,贵阳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新基建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解决方案,需要多方共同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新模式、新产品和新应用。

四要强化新基建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基建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应紧盯成果创新与技术突破。目前,贵阳城市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构建。

五要强化新基建的产数融合。相比于农耕文明构建的路网和水网,以及工业文明建设的铁路网和电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类越来越需要依托新基建构建一张“数网”。产数一体,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鲜明特征。

立足三个优先

实现智能升级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鲁 勇

新基建是新动能。在投身新基建、抢抓新机遇的同时,我们应该从长远角度思考如何稳步推进。

一是新基建要在产业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把握“轻重缓急”。所谓轻是轻数量,避免一哄而上的“运动式”新基建,只有通过产业拉动,新基建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重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重心在“基”,而“基”的内核是“联接 计算”,新基建正是要让联接和计算无处不在,这是所有事物走向智慧化的根本前提;缓指的是新基建是长效工程,应当放眼长期利益,政府打好基础,让新场景自然孵化;急指的是当务之急是统筹规划,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定位与分工,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新基建带来的新动能,建立差异化的经济优势。

二是重视成果转化,适度前瞻布局创新技术。技术惠民的前提是走向应用、走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政企对创新技术的布局要有前瞻性考量。新基建大潮激发了许多创新技术加速融合快速发展,这将进一步触动产业实现智能升级。预判前瞻性技术要抓住“三个优先”:优先发展和推广先进的、集约化的云服务,这将是数字经济的主流供给模式;优先发展新计算产业,开辟人工智能算力新赛道;优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确保基础设施供应安全。伴随着5G的阶段性布局完成,我们将进入5G红利期,触动千行百业产业跃迁。

三是要厚积薄发。“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实干是态度,会干是关键。

夯实根基,让新基建枝繁叶茂。基础创新的深度决定产业发展的高度,只有做深基础创新、做厚基础设施,发展联接与计算产业,才能为新经济注入澎湃动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5日 第 10 版)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