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野外驻训经验丰富的“老基层”,在宿营地选址问题上的经历耐人寻味——
宿营选址接连被否说明了啥
■傅明磊 王路加 钱学坤
“进点后,各单位自行勘址组织宿营。”部队开拔前,第73集团军某旅火力四连连长雷重辉接到通知,要求自行选择驻训宿营地,这个任务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雷重辉是一名“老基层”,野外驻训经验丰富。到达驻训场后,他本着“水电好接、规划好看、集中好管、构工好建”的原则,率先占据了一块毗邻村庄、挨着马路的大空地。划场地、挖水沟、除杂草、搭帐篷……看着宿营地建设如火如荼,雷重辉信心满满地等待检查。
“如果在战场上,你这里就是‘活靶子’。”没想到,帐篷村雏形刚现,就被旅训管督导组否定了。原来,无人机从一百多米的高空往下侦察,尽管有伪装网,四连的宿营地仍然一目了然。
“又不是真打仗,何必这么较真?”牢骚归牢骚,训管督导组走后,雷重辉和指导员胡嘉靖一合计,重新选了山里一处林高叶密的地方,遮天蔽日、十分便于隐蔽伪装。就在连队准备搭帐篷时,前来检查的作训科科长刘江华赶忙制止:“这地方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旦打起仗来,连队车辆怎么出动、人员怎么疏散?”
选址接连被否,雷重辉决心一定要选择一块符合要求的场地,于是带着几名骨干在周边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勘察,最终选择了一处山腰低洼地。这里后面就是山林,不仅有较好的隐蔽条件,还有一条可直插要道的土路,便于部队机动、人员疏散。不料这个“绝佳选址”又被否了:土质过于疏松,不利于炮手设置阵地,而且容易遭受山洪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以往出来驻训,住哪都行,怎么这次哪哪都不行?”3次选址3次被否,“老基层”雷重辉很是郁闷。
“四连三迁”的事在旅里也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宿营地到底该怎么选,大家各执己见:有人说驻训而已又不是打仗,没必要太“玄乎”;有人说野外选不好驻地将来打仗就选不好阵地;有人抱怨机关事先不明确选址的要求,导致大家“瞎折腾”;也有人在反思怎样的宿营地才符合实战要求……
“看似是不懂宿营选址的方法和技巧,实则是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和平积弊在作祟!连宿营地都选不好,还谈什么上战场、打胜仗!”在宿营部署讲评会上,旅领导直插问题要害,还点出了另外一项“隐藏任务”,“让各单位自行宿营选址,是对各级指挥员打仗思维、实战意识和战场眼光的一次考核,看看大家到底有没有绷着打仗这根弦,想着战场那些事。目前看来很多人是不及格的。”
“考核”结束,刘江华随之公布“参考答案”:野外宿营选址要按照战场的要求、打仗的标准来选择,不单要方便生活,更要利于伪装隐蔽、备战训练、疏散出动,同时还要考虑防范自然灾害、用水用电安全等因素。
宿营选址的“考核”告一段落,火力四连也在机关指导下从实战出发、按战术要求重新选址,但该旅关于实战化的讨论和反思仍在继续……
多用“战场思维”考虑问题
■胡 璞
火力四连3次选址宿营地点却接连被否,细看其轨迹,从最初的开阔空地到密林之中再到山腰洼地,尽管不够科学,但不难看出,每一次变换地点似乎都向战场靠近了一步。
军人平时训练就是要离战场更近些!但贴近战场并不是简单离开营区、转换场地,而是观念上有没有用“战场思维”去思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行动上有没有按照实战标准去严格落实。
在野外驻训中,搭帐篷村住、在老地方训、按旧剧本练等现象并不鲜见,以致驻训变“住训”、演习变“演戏”。走出了营区、住到了野外,看似离战场更近了,但行动上、观念上却仍然遥远。
由此可见,第73集团军某旅死磕宿营选址的做法显得更加可贵。表面看是宿营地选在哪儿的问题,实际上是逼迫官兵跳出舒适区,选择复杂环境训、挺进陌生地域练,让训练最大限度接近实战,在艰苦中锤炼作风、磨砺本领。
对于火力四连来说,“选什么”的答题暂告一段落,但对于仍在准备未来战争的每一名军人来说答题仍在继续——是选择平庸还是选择卓越?是选择安逸还是选择磨砺?是选择胜利还是选择失败?相信读罢这篇新闻,大家都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