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 B单缝太宽,没了双缝后,屏上没有彩色衍射条纹,说明没有形成干涉,你要看看产生衍射的条件了,只物体尺寸大小比波长小,或相近才会发生衍射,单缝衍射是为了产生相干光源的
关于双缝干涉
双缝干涉实验究竟证明了什么 证实了光具有2113波动性。光的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5261特4102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1653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扩展资料当单色光经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则两列波的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形成亮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 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在这些地方波峰跟波谷相互叠加,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出现暗条纹。参考资料来源:-双缝干涉参考资料来源:-光的干涉
双缝干涉实验恐怖吗?恐怖在哪? 本人是文科生,对该实验涉及的科学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所以请答主的回答尽量通俗易懂些。电子的双缝和光…
我要物理实验报告 这个东西 以前我们都是手写的 网上应该很难找到
为什么有人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因为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描述的自然从常识看是荒唐的,但却完全符合实验。这对人类认知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就像费曼所说,可能自然本来就是荒唐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解释了,之前有过详细的回答,这里主要简述一下实验的发展,以及量子力学对双缝干涉实验的两大主流解释。双缝干涉实验发展简述1807年,托马斯?杨发表了关于光的波动性论文,并给出了他1801年关于光实验的验证报告,这个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式双缝干涉。这个简单的实验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光的波动特性。随后,徳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再次震惊世界,物质也是波?20世纪20年代,戴维逊和革末通过研究电子束如何从镍晶体反射回来,发现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证实了电子也是波,其实这里的镍晶体就充当了双缝的作用。后来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物理学家克劳斯·约恩松以电子取代光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一样发现了干涉图样。1974年,一个叫梅里的人又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了搞懂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就在双缝后面加了高灵敏的摄像头观察电子的运动,结果却更令人诧异了,一旦开摄像头观察电子,电子就不干涉了,一旦不观察电子,电子又开始干涉。这就是大多数人。
问一个双缝干涉实验的内容。 双缝干涉实验演示实验①用J2508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演示器:做本实验用的全部装置如图1所示,在可旋转式光具座导轨1的一端用滑块固定光源2,光源灯泡由J1201型低压电源的交流输出供电,3是光源用单缝,缝宽0.11mm,光具架4装在另一滑块上,4中间安装双缝5,缝宽0.016~0.020mm,缝距0.080mm,导轨另端用长滑块固定观察筒6.各光具的光轴要和导轨平行并大致共轴.光源灯泡是“12V 50W”卤钨灯,为了延长它的寿命,开始先用6V点亮,避免很大的冲击电流,然后根据实验所需的亮度逐渐升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2V.实验前的调整:只装上光源2,在导轨另端装毛玻璃屏,转动光源,使射出的光束在屏的中央形成光斑.再装上光源单缝、光具架和双缝,单缝取竖直方向,双缝外环上的指示线对准光具架上的零刻线,双缝距离单缝5~10cm.此时顺着光的传播方向看,通过单缝的光形成的窄条形光斑应恰好落在双缝上,如偏斜则应转动光源和单缝使之对准.即单缝与双缝平行.再取下毛玻璃屏.装上观察筒,对准光具架稍加转动,就能由大透镜看到筒内毛玻璃屏上呈现不少于5条的彩色干涉条纹.观察筒入光口装有可平移的方形光栏,用以挡住环境中的杂散光的干扰,使视场中的干涉条纹清晰可见.如果干涉条纹形状不好或不。
双缝干涉计算题 条纹间距=D*波长/d=2.8*600*10^(-9)/(0.85*10^(-3))=1.976mm2.5mm这一点处在一级明纹与二级暗纹的正中间,但是这一点的光强是没法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