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也称湘江河,长江支流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历史上曾称“芙蓉江”,宋代叫“穆家川”,从明代开始叫“湘江”。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019年5月1日笔者用手机拍摄的湘江
2019年4月30日,我们一行四人骑行至广西界首镇,在感受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了红色遗址后,仍觉得不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仍觉得有许多未解之谜。
我英勇的红军势如破竹,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仍有8万余人。而仅经过4天的湘江之战,怎么就成了3万余人?骑行长征路许久许久,仍未有答案。
返回新疆后,研读了《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过广西》、《苦难辉煌》等众多史料,时至今日,思前想后,觉得稍许有了一点答案。
2019年5月1日笔者用手机拍摄的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
在此,对于红军内部指挥及战略问题不宜进行评说,只是就公开的时间上进行分析评判。
古人云: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孙子·九地》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称“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古人在春秋战国时就认识到了部队快速行动的重要性。
位于界首湘江大桥下面的湘江战役界首渡江码头
而当时红军长征似乎不是突围、不是打仗,而是大搬家,什么坛坛罐罐、油印机、柜子、箱子,甚至磨面的磨盘都要背上,这样的一支部队能快的起来吗?
从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界首至觉山铺之间地域,到12月1日,共计4天,后续部队因辎重过多,行动迟缓,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动兵力围攻渡江的红军。且敌军在数量、装备、展开地域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界首镇湘江大桥
现代战争,战场情势瞬息万变,优劣情势稍纵即失,就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拼死抵抗了4天。按正常行军速度计算,4天红军可以行军80公里以上,足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4天的时间,足以保证8万余红军安全渡过湘江,但是,就是因为部队携带物品太多,行动迟缓,将优势变成了劣势。酿成了惨死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觉山铺阻击战旧址
湘江战役后,碧绿的湘江水被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染成了红色,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站在界首的湘江边,望着湘江缓缓流流淌宽阔的江面,一种沉重感油然袭来,想想仅仅四天时间,就有三万余条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江里,在中国革命千钧一发之际,也正是这三万余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石。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
界首,一个红色的符号。
界首,一段沉重的历史。
所有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界首江面的三万余个英魂!
2019年5月1日笔者在湘江战役旧址的红军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