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时,喂养问题就已经让父母操碎了心,生病的时候,该给宝宝吃什么更令家长们无所适从!
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急性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我们就从宝宝急性感染时面临的消化和营养问题入手,谈谈这个特殊时期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消化道症状和消化功能紊乱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急性感染时概无例外都会出现食欲降低、“胃口”变差的症状,这个时候食欲降低正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急性感染时体内血液供应重新分布,优先供应感染部位和重要的脏器如心、脑、肝、肾等,消化系统就顾不上了。毕竟,饿几顿也饿不死的。这种适应性调整的结果,使得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暂时性全面降低。
婴幼儿消化系统跟成人的还是有些不同,由于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比较大,平时负担就已经够重了,一旦风吹草动,胃肠功能就容易出现紊乱。相对于成人,婴幼儿在急性感染比如感冒的时候更容易合并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所以民间就有个“胃肠型感冒”的说法。
热卡消耗与营养要素需求增加
临床上,感染跟肿瘤一样都是消耗性疾病。机体调动全身的机能去对抗病原体感染,后勤粮草可要供得上啊!
感染时首先需要保证热卡的供应,热卡供应不足,机体会调用糖原储备和脂类,再不济就要分解自身的蛋白质造成负氮平衡了。负氮平衡,就好像辛辛苦苦建好的房子又要被拆掉拿了砖头去建碉堡,还不如直接运点砖头来砌呢!何况拆房子产生的废渣(糖异生的代谢产物)还需要劳累肺、肝、肾去排泄!
发热时宝宝消耗的水分特别多,出汗、呕吐和腹泻又导致电解质丢失增多了,这些都需要及时补充。发热时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消耗也增加了,如果没有积极补充,容易导致这些维生素的亚临床缺乏。
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和食物过敏问题
急性胃肠炎自然会损害肠黏膜,很多种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其实同时也导致肠黏膜的损伤。肠黏膜受损除了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之外,还会带来一个大家平时关注不多的问题——食物过敏。
平时我们的肠黏膜表面会有一层粘液保护,肠黏膜细胞排列得很紧密,细胞之间有一些紧密连接卡着,使得肠腔里面的微生物和大分子不能透过这一层肠黏膜屏障,只有消化分解之后产生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和水分、电解质能够被肠黏膜细胞吸收。
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这一道屏障不但隔开了肠腔内的细菌、防止它们进入组织造成感染,同时也隔开了食物中的过敏原。我们在门诊急诊也经常看到,某人对某种食物过敏,但不一定每次吃了这种食物都会有症状,就是取决于当时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屏障完整时,引起过敏的大分子物质难以穿透这层屏障接触免疫细胞,就不会产生症状。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有可能穿透屏障,如果刚好对这种物质过敏,症状就出现了。
肠炎时黏膜细胞的修复
呼吸道感染时,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可能会比较明显,但黏膜细胞损毁一般不太严重。如果是胃肠道感染,黏膜细胞损伤就比较严重了。感染之后,肠黏膜需要修复,而修复需要材料——营养。
肠黏膜上皮细胞所需的营养要素,大部分直接从肠腔获取,只有少量从血液转运而来。所以,及时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是肠黏膜上皮细胞能够保持完好或者修复的重要前提。微量元素如锌的补充,对肠黏膜修复也是必要的。
宝宝急性感染时饮食如何调整?
婴幼儿急性感染时,热卡和营养的消耗增多,偏偏此时又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饮食方面需要考虑宝宝对食物的接受程度、食物的易消化和热卡及营养素的需求。此时理论上最好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需要足够的热卡、电解质和维生素,尽量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和满足身体的需求。
实际上,除非是胃肠道的感染,否则宝宝的消化能力不会太糟糕的(平时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只需要发挥一小部分,还有十分强大的储备潜力),选择食物品种不必纠结,宝宝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首先解决食欲问题。
为保证热卡的供应和促进肠黏膜的恢复,肉类仍是必需的,回避过于肥腻的食物即可。烹制食物时,油、盐是必需的,不但可改善食物口感、促进食欲,还提供了电解质。感冒了就只能吃“白粥”,这种观念可是坑了不少宝宝。
病毒性肠炎的宝宝例外。由于微绒毛脱落、双糖酶缺乏,此时对蔗糖、乳糖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奶粉喂养的婴儿最好换成无乳糖配方(俗称“腹泻奶”),幼儿最好也减少进食乳类和甜食。病毒性肠炎对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影响不大,况且肠黏膜的修复也需要肠腔来源的氨基酸等营养要素,对幼儿来说此时“白粥”不是合适的主食,需要添加足够的肉类。
不管是感冒还是腹泻,急性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容易受损,此时食物过敏的风险大增,最好回避海鲜、虾蟹、贝壳类等过敏高风险食物,以及其它之前曾经怀疑过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