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并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
“‘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在上海财经大学校党委书记许涛眼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老师,不只是讲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将“引领学生”放在心里,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教育,要让“课程思政有点甜”,这才是最高级别的教育。
【让学生走上讲台】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上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对幸福有着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要求,具有主观性。个体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体验的积极情绪越多,主观幸福感就越高。
在讲解《情绪管理与情商培养》中“幸福情绪的养成和传递”时,上海财大范静老师别出心裁地把讲台交给一群学生——邀请第21届上财研究生支教团5名队员在“云课堂”与同学们分享支教故事。这些支教队员们本科毕业即远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玉溪中学,在那里全职支教一年。虽然,那里生活上比较艰苦,但是支教队员们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到无比充实和快乐。“有时候教学上遇到困难,班级学生差距比较大,我们会放上海进博会的照片,鼓励他们来上海看一看。”一位支教队员说,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觉得孩子们很依赖我们,我们也很投入地教学。
支教学生在“云课堂”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这些支教的孩子们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脸上特别有神采,能感受到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喜悦与自豪。”范静老师说,正是因为这种感染力,课后有不少同学来询问“去支教要什么条件?”“我以后能不能也去支教?”……通过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分享,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只有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和付出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同学们不仅要追求快乐的生活,更要追求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并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从而感受奋斗的幸福和快乐。”范静老师鼓励说道。
新学期,这些参加支教的学生,将在线下、在教室里“面对面”和新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故事。
【一场辩论引发思考】
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管理》课上,一场围绕疫情期间口罩政策的辩论正激烈地展开。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全国面临口罩等医疗物资短缺问题,政府果断采取措施,限制口罩涨价,打击口罩囤积行为。一方观点是“从自由市场学派的理论出发,提出政府对市场行为的限制会导致效率损失”;另一种观点则支持政府的做法,认为公共政策还要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
上财新生的开学第一课。
作为《公共财政管理》课程导论的第一部分内容,正反双方围绕“国难财”是否可取这一话题展开辩论。“疫情时期的口罩并非普通商品,它牵涉到个人的生命安全。市场的逻辑是让那些有更强支付能力的人获得口罩,而通过政府配置则可以保障最需要口罩的群体(如医生)优先获得这些资源。”“人类社会的目标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率,还要保障社会公平。”“无论是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是现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都指出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最后辩论的输赢结果如何,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但市场也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主讲老师唐为说,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在公共议题讨论和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平衡。
【儒家思想融入供应链课程】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企业管理专业运营与物流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管理学、物流学和生产运营管理等为理论基础,以管理统计学方法、管理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运作课程。
商学院的范建亭老师正在为2020级研究生新生讲授《国际商务环境》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手段,培养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从事企业物流供应链规划与运作的实践能力,《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讲教师——商学院谢家平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思政元素、科学发展观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文化融入课程中,将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必然与偶然、科学发展观的定性与定量、儒家的授信与礼让互惠相结合等辩证思维方法,对供应链合作共赢等课程内容进行深化,结合各类热点现实企业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
互联网的世界里,隐私权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权利。在《信息技术伦理》课上,郝云老师从企业遵守行业自律要求入手,让大学生明白隐私权更是互联网等企业的利益与责任,从而引出互联网企业设立隐私条款并接受社会评价的行为,体现了良好的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