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逄观星|马三立:把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2020-09-24新闻12

【小逄观星】

问问自己凭借什么吃饭养家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 逄春阶

总感觉相声演员马志明没那么大岁数,他怎么会75岁了呢?总感觉马三立活着,其实去世17年了。父亲“活”着,就感觉儿子还不算大。

小逄观星|马三立:把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马三立、马志明父子

马志明最近回忆父亲,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父亲总说,得经常问问自己凭借什么吃饭养家。”凭什么?凭本事。说相声就靠嘴皮子,没那么复杂,但也没那么容易。“父亲总说”“经常问问”,说明啥呢?马三立刻在骨子里的忧患是,不能忘本,忘了本,就没有吃饭本钱了。

本事靠啥?除了天赋,就靠苦练,下笨功夫。《买猴》这部作品,当年由其他演员最初表演,效果不好,才派给了马三立。他拿回来进行二度创作,拆了改、改了拆,反复琢磨这个本子,用脑过度,甚至还曾经从凳子上摔下来磕破了头。

小逄观星|马三立:把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马三立与王凤山

想方设法把观众留住,留不住,就没饭吃啊!马三立的话深刻就深刻在这儿。

要留住观众,首先要练好基本功,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嘴皮子得干净利索,像报菜名、地理图这类贯口,都是基本功。

马志明说,基本功不好,传统的东西“拿不动”,即便煊赫一时,终将陷入沉寂。必须研究观众的心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包袱堆砌,这样的艺术是纯粹的机巧,难以真正触碰观众的心灵。没有共鸣,艺术就打折扣。

正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经常问问自己凭借什么吃饭养家。作为艺人来说,谁是衣食父母啊?观众。必须从内心深处爱衣食父母,尊重衣食父母。

马志明说:“我小时候练习贯口,声音大了,父亲就说:‘干嘛呢?你站在台上说相声,要让观众听了舒服、不累,有一种美感。’他多次告诫我,说相声是有底线的,绝不能拿观众找乐子,包袱要谑而不虐,格调低下的不要说,因为说完你自己就成了段子里那个俗人了。”

马三立往台上一站,那是浑身带戏,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喜感满满啊。马氏相声讲究精致和“现挂”,传统段子打底,揭露人性共同的劣根性。马志明呢,有其父的一点儿味道。

小逄观星|马三立:把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马志明表演相声

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即使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也没有放弃。这就是马三立。

从尊重衣食父母角度计,我觉得相声的当务之急是净口,现在相声演员的嘴太脏,开口就拿长辈、妇女和亲友及自身抓哏,互相糟蹋,你下流,我比你还下流;你无耻,我比你还无耻;你龌龊,我比你还龌龊。如此下去,相声就真没救了。我特别不爱听相声演员口里蹦出的脏话!一听那些词头就大,就对相声失望一次。靠说脏话抓人,是辱人辱己。

最近,和著名曲艺作家、评论家孙立生先生一起参加一个活动,谈到曲艺,他说,现在的相声啊,直来直觉,不讲究。曲艺曲艺,有曲才有艺,没有曲折,曲艺没有讽刺,就直白了,和白开水一样,哪还有美感啊。

孙先生说:“有些能让人发出会心笑声的手机段子为何受到欢迎?因为它来自于生活的本身,是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独特发现,深刻感悟,是其对生活与人生咀嚼、凝练的一种结果。许多笑星成名前的作品大多具备这样的品质。只是成名后的笑星们为挣钱或应酬疲于奔命,莫说深入了,连聆听的时间也没有了。只能靠底子、撑面子,隔靴搔痒地造乐子。”

小逄观星|马三立:把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喜欢听马氏相声,喜欢那独一无二的味道。以第一人称“自嘲”式的表演娓娓道来,冷面滑稽,外松内紧,含蓄隽永,口风像在和观众拉家常,不靠炫技,表现风格自然朴巧。等等。

看苍茫大地,群峰连绵,而高峰少,正因为其少,才犹如一面凝固的旌旗成为无可争议的方向标。相声界的马三立,像泰山一样,拔地而起,是自然长在那儿,而不是堆起来的。秘诀无它,就是“得经常问问自己凭借什么吃饭养家”。

孙立生先生说,说白了,吃饭养家还得靠代表作啊。对!没有代表作,就是空头艺术家。像马三立的《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开粥厂》《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10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儿》等,观众耳熟能详。

马志明的代表作呢?我记住的,有《马年说马》。希望马志明先生加把劲儿。没有代表作,就不算艺术家,只能算艺术家的家属了。

【“小逄观星”是中国作协会员、大众日报逄春阶老师的专栏,每周一期,关注热点文化现象,文章可读耐读,这一品牌栏目已经坚持了十六个年头,是山东省新闻名专栏。】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相声#曲艺#小清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