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越国国君的祖先能追溯到夏禹时代,乃夏朝皇室之后。越国的风俗习惯也比较奇特,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跟中原文化相差甚远,两者没有交集,历史中有关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几乎是一片空白。
直到越国出现了一位威震四海的国君,称霸中原,这时的越国才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的一生起伏动荡:他曾是卑躬屈膝的奴隶,他也曾是杀伐果断的王者;他掉入过幽深的谷底,他也曾登上过历史浪潮的巅峰;他以卧薪尝胆,励志复国的经历震撼世人,进而成为彪炳千秋、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
这其中,越王勾践是如何绝处逢生、赢得了人生翻盘的机会?卧薪尝胆是怎样一段历史?越王勾践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且去翻翻蒙尘的历史书卷,找寻一个答案,也聆听一个故事。
当时,春秋末年,中国大地兵革互兴、战乱纷争。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比邻而居,并立而存,却因旷日持久的战争而相互结怨。
直到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于战场相见,方才觉出越国这个年轻的国君不容小觑。大军压境,勾践的应敌之策让人瞠目结舌,他派了三行死士冲到吴军阵前,大喊着一起刎颈而死。吴军不曾见过这种阵势:怎么还没开打,他们就自杀了?而越军趁着吴军吃惊懵逼状态时,一冲而上,射伤吴王,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回去之后就伤重而亡。吴王夫差继位后,时刻不忘杀父之仇,日夜练兵。
越王勾践听说吴国正厉兵秣马,整军经武,于是他就想先下手为强,在吴国未出兵前就去攻打它。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阻,一意孤行,强攻吴国。没想到,这一次越国竟然惨败,最后以剩余的五千残兵退守到会稽山上。吴军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山。
此时,四面楚歌的越王勾践无计可施,只好放低姿态对范蠡说:"我之前没听你的话,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叹气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如今只好低声下气以厚礼相送,若能求和,那便最好;若不能,就决一死战吧。"
于是,越王勾践派文种带着厚礼向夫差求和。文种见吴王时,跪地膝行,并磕头说:"越王勾践愿以自身为奴仆,妻子为奴婢,亲身来侍奉吴王。"吴王夫差想答应,但是伍子胥不同意,君臣意见不一,让越国将目标转向吴国贪财好色的太宰伯嚭,厚礼相送,以让他在吴王面前美言几句。
伯嚭果然接受了越国送来的美女和珍宝,并在吴王面前为越国进言说:"越国已经投降了,如果能放过他,也能向天下之人显示大王您的胸怀宽广,而且将越国作为附属国,对吴国也有利的。"
只是伍子胥仍然反对,他进谏说:"现在不消灭越国,以后必定会后悔。勾践是个贤君,范蠡和文种是良臣,如果让他们回去,必定为乱。"但是吴王夫差却没听进去,而是接受了勾践的称臣纳贡,罢兵而归。
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时,曾很伤感地叹息说:"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文种安慰他说:"商汤被拘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晋文公逃奔到翟国,齐桓公逃到莒国,但是他们最后都成就了一番大业,大王也未必不能如此。"
勾践将此话牢记心中,包羞忍耻、兴国复仇就成了他的最大奋斗目标。在吴国为奴时,越王勾践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伺候夫差,数年不愠怒,无恨色。为了治疗夫差的病,他甚至为夫差尝粪问疾,让夫差十分感动。或许是因为心软,或许是觉得自己已完全驯服勾践,吴王夫差最后让勾践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苦身焦思,刻苦自励,把苦胆悬挂在座位旁边,坐卧吃饭时都要先尝尝苦胆,为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耻辱。不仅如此,勾践还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耕种、养蚕、织布,鼓励生育,增加人丁,国家实力逐渐恢复。
勾践作为国君,不仅亲自耕作,连他的妻子都亲自纺织,每天吃饭不求荤腥,穿衣不求鲜艳,礼贤下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百姓,吊唁死者,安抚百姓,跟着百姓同甘共苦。勾践将国家的政事交给文种打理,将军事交给范蠡,并且在臣子逄同的建议下,交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搞好国际关系,收拢人心,暗中结成了一条对抗吴国的战线。
与此同时,勾践继续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夫差,比如,不断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消除夫差的戒备;不断刺激迎合夫差北进中原做中原霸主的野心,让夫差在北伐中不断耗损国力、军力;唆使夫差满足个人奢欲,修建扩大宫室。
且说吴王夫差,沉溺声色,越来越好大喜功。他本身也想成就春秋五霸的大业,所以这些年里吴国一直在东征西讨,四下用兵。
这一年,吴王夫差想发兵攻打齐国,但是伍子胥不赞同,他说:"打齐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听说这些年来,勾践吃糠咽菜,勤于劳作,与百姓同甘共苦。大王要提防勾践这人啊,此人不死,必为国患。"伍子胥将勾践当成了吴国的心腹大患,但是吴王夫差不这么想,勾践不过是手下败将,有何惧怕?而且夫差野心勃勃,他觉得吴国攻打齐国势在必行。
结果也正如吴王夫差所认为的,吴军大败齐军,并俘虏了齐国的高子和国子。凯旋而归的吴王夫差很是得意,对伍子胥说:"你看看,你不说不能打齐国吗?如今我军大胜。"伍子胥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别高兴的太早。"在兴头上的吴王夫差哪想到伍子胥如此泼他冷水,大怒。伍子胥只好自杀以谢罪,夫差阻止了。
君臣不和,反倒给了越国操作的机会。越国大夫文种听说这件事,认为吴王夫差越来越骄傲了,就想通过借粮一事试探一下吴国对越国的态度。如果吴国不借,说明吴国对越国还心有忌惮;如果借了,说明吴国对越国不再放在心上。
吴王夫差答应借粮,伍子胥又跳出来阻止:"不能借,这是增强越国的力量。"夫差很不以为然,认为越国不足为虑。越国自然很高兴,既然吴国不再视越国为眼中钉,自己就可以加快发展速度,复仇大业指日可待。
且说伍子胥对吴王夫差很失望,随口发了一句牢骚,他说:"吴王总是不听劝告,过不了几年,吴国就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太宰伯嚭听说后,就多次设计挖坑与伍子胥讨论对越国的政策,然后他跑到吴王夫差面前多次谗言陷害伍子胥:"伍员表面上忠厚,实际上残忍无比,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及,怎么会顾忌大王您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极力劝阻,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伯嚭和逄同在吴王面前多次诋毁伍子胥,所谓三人成虎,吴王心中有了怀疑的种子。
后来,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后来,吴王听说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吴王因此大怒,怀疑的种子破土出芽,已然长成参天大树。果然,伍子胥归国之后,吴王就赐了一把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
伍子胥大笑说:"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接受。如今你反而因谗言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不能独自立国!"临死时,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伍子胥死后,吴王重用嚭执掌国政。
勾践早已等的太久,他心急如焚,恨不能马上发兵攻吴,一雪前耻。他再三问范蠡,能打吴国了吗?范蠡都回答,不能。一个事物发展变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时间的,吴国的国力由盛转衰也是如此,范蠡对此看的很清楚。
再后来,吴王夫差想一圆霸主之梦,所以他挥兵北上在黄池与诸侯会盟。此时,吴国境内剩下的不过是老弱残兵,留太子镇守。勾践又问了范蠡,能否发兵攻吴?这次,范蠡说:"可以。"这次的对战,吴国大败,吴国太子也被杀。
此时,吴王夫差还在黄池,听的此消息,严守秘密,等到会盟完毕,吴王夫差才着手处理此事。他派人持厚礼与越国讲和。越王勾践自觉现在还不能一举歼灭吴国,就接受了求和。
四年后,越国又一次发兵攻打吴国。而此时,吴国国力衰微,就像一艘大船,表面看庞大无比,内里却被蛀的千疮百孔,且因为连年征战,精锐部队都战死在与齐国和晋国的战场中,越国因此大破吴军,将吴国围困了三年。吴王夫差勉力支撑,终是不敌,最后自杀而死。勾践终于一举灭吴雪耻。
随后,越军又乘胜率兵北渡淮水,与会中原齐、晋等诸侯,向周元王致贡。周元王命使臣赐勾践祭肉,封勾践为"侯伯",晋伯位。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于是,迁都琅邪,称霸中原,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主最后一位霸主。
功成名就的越王勾践志得意满,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谦卑自牧的勾践了,他将屠刀挥向了与他一同吃苦的忠臣。文种为勾践献谋无数,在伐吴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复仇大业完成以后,却被勾践赐剑逼迫自杀;范蠡亦被迫远遁异国他乡。越王勾践对功臣的态度暴露了他作为政治家虚伪狡诈、冷酷无情的一面。
总而言之,越王勾践是一位王者,更是一位阴谋家,他可以为达目标时时克制自己的所谓"人性",并选择最佳的手段谋略,而在东山再起之后,为自身利益,绝不会心慈手软,降吴为奴时如此,逼杀功臣时亦是。
太史公给予越王勾践很高的评价:勾践有大禹的遗风,肯定了他的能力和功绩。虽有可诟病之处,但也不失为一位贤君。
千载悠悠,斯人早已故去,但是越王勾践仍在历史星空中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有关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仍为人津津乐道。这段历史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一段记录,更是一曲悲壮的人生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