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教育的诗和远方——一个偏远小县(肃宁)教育的价值追求

2020-09-24新闻7

教育的诗和远方——一个偏远小县(肃宁)教育的价值追求

刘素珍,河北省肃宁县教育局副局长,肃宁县政协委员。1988年毕业于沧州二师,从事教育三十多年,长期致力于乡村教育研究,是校长教师读书学习的不懈推动者,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者。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是末代状元刘春霖的家乡,做为一个前几年刚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小县,人口仅有37万,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县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育的“诗和远方”,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符合规律的优质教育。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一定要是立足个体的健康成长,面向人类的社会发展。”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素珍在多个场合分享肃宁教育的经验时,目光总带着投向未来的深远。

在各种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乱花渐迷”的当下,刘素珍认为好的教育是“不折腾”,提出教育应该立足当下,面对未来。她推崇“有意思”的办学理念,激发师生内心的热爱。

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肃宁教育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走出了一条契合国家教育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不仅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的教育理念。

而这片星空最终要照亮每一个肃宁的孩子。

体育艺术“2+1”课程,让体育有意思

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刘素珍特别推崇“有意思”这三个字,“我觉得做一件事的本身的动力就是来源于热爱,而有意思的事情才有热爱”。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肃宁县开发了一系列“有意思”的课程与活动。比如,2008年,为了响应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肃宁县开始实施大课间操活动。这不同于传统的课间操,而是把大课间操设计成了一门课程,按照课程的要求设置方案,设置目标,设置流程,规定时间,规定人员,有检查研究指导,有评价考核反思。

在我县农村地区,体育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学校在谋划大课间操课程时,采用了音乐、美术、体育、德育共同开发设计的方法,开发了体育艺术2+1课程。这套课程实现了全程音乐化、学生自主化、流程科学化。即使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管理,学生也能得很好完成任务。比如在跑操的时候没有口令,而是伴随着音乐自行跑步。

在当下“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这样一套课程实现了体育、美育、德育三者兼容的育人目标。各个学校的自编操会根据音乐的强弱节拍转换队形,极具艺术感和美感。同时,跑步不仅能锻炼人的毅力,而且精心编排的课间操可以锻炼孩子的合作精神。

肃宁县每年都会开展大课间操的评价展示活动。活动期间,会对课程进行研讨提升,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每年都有微创新和改进。比如,面对各学校为了队伍整齐降低跑步速度致使学生运动量不够的问题,县教育局规定,学生跑步后心跳小学生要达到140次,初中生要达到150次,保证了科学运动。

有一年的评价展示活动让刘素珍印象深刻。活动中,有一所学校的孩子在做操时,会场的音响突然停了,孩子们自觉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重新开始;第二次音乐又终止了,孩子们又重新开始;直到第三次才终于成功。当时队伍没有乱,也没有一个孩子说话。展示活动后,孩子们拥抱在老师怀里哭了,他们担心音乐会影响学校的整体表现。其实,现场的评委被孩子们身上的那股劲儿给打动了,给了这所学校的孩子优秀的评价。孩子们正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得到提升。这既是教育局在课程设计时的预设,更是孩子们通过活动自主生成的收获,这才是最好的成长!

教育的诗和远方——一个偏远小县(肃宁)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刘素珍看来,这样的一种体验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大课间操这门课程实现了自己独有的育人功能。

读书交流活动,让教研有意思

素质教育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这种认识,肃宁教育几代人致力于教师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校长教师读书交流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二十多年以来,肃宁县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一以贯之的方式就是带动校长和教师读书。

为了将读书这件事真正落实下去,刘素珍和她在教育局的同事会先读一些书,给教师筛选出适合的、精华的教师书目。“因为校长老师们太忙了,如果让他们花费宝贵的时间看一本不好的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在选定了书目之后,由教育局出资集中购买。他们倡导校长和教师进行各领域广泛的专业阅读:校长需要读哲学、管理、教育理论和名校长专著等,教师需要读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书籍、名师教法专论等。

一线教师都比较爱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但刘素珍倡导教师一定要多读理论书籍,唯有这样这样才能提升专业高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肃宁县经常组织校长和教师开展“校长同读一本书”“教师同读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进一步促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在2019年的期末,县里推荐领军校长阅读李希贵的《学校如何运转》和《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英才教师阅读阅读魏勇老师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优秀班主任阅读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先是两个月时间自读,然后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小组各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大型读书会上做分享,同时设置互动交流环节。校长和教育局的代表基于分享的内容共同进行深度探讨。

“校长教师渊博的知识是教育的底气,他山之石是校长教师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勇气,读书学习的积淀是一个校长教师教育思想的基石。”刘素珍强调。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除了读书之外,肃宁县系统性引入外来的专家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教育的诗和远方——一个偏远小县(肃宁)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4年,肃宁县与北京原点教育研究院合作开展第一轮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历时三年,制定了教育发展三年规划,开展了校长教师通识培训、心理培训、校长挂职、专家入校指导、教育科研等培训。在第一轮注重面的基础上,肃宁县又从注重点出发开展了第二轮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从2019到2021年,重点培养领军校长和英才教师,专家和学员相对固定,重点打造名校长、培育名师,以带动全县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使培训更具系统性,使得校长和教师的视野更开阔,研究学习更有深度。

镇守课堂这块主阵地,让教学有意思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地方,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地方和环节。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效、高效,鼓励教师关注、重视课堂教学,肃宁县开展了教师授课能力等级评价活动,每年由教师自由申报等级,由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听课、评课和评价。50岁以下教师参与,分A、B、C、D四个等级,教研室对A类教师进行听评课验收。

这个活动保证了教育局、学校、校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重视。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听、评课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全县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法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样一种评价机制大幅提升了肃宁县的教学质量。连续几年,肃宁县中考平均分、优秀率等几项指标都名列前茅。

在刘素珍看来,无论在什么时代,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如果我们整了一堆花样,却撇开了课堂,这是非常有问题的。”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她认为一定要处理好常规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坚守常规的基础上,基于实际情况,适度地进行创新,一味割裂了传统,大刀阔斧地改革容易破坏教育的本质。在考察了各地在课堂教学上的举措之后,肃宁县教研室基于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一套高效课堂教学法。但这套教学法不在各所学校强推,而是让校长以此做为参照,并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格局。他们以评价为导向,倡导校长和教师关注教学,抓住课堂,引导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学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比如,班级人数少的学校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教学。

教育的诗和远方——一个偏远小县(肃宁)教育的价值追求

本心做局长,教育要有诗和远方

所有好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想落实下去需要依靠管理。在管理上,刘素珍始终奉行“尊重”二字箴言,在她看来,管理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每一个新项目落地推行之前,县里召开研讨会,她会先让每一位科长、校长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之后,她再决定将项目或任务推行下去。

“管理不仅仅是用行政权力去强压或依靠人格魅力去吸引,更重要的是引领,符合规律,符合人性,让校长们体验到教育的成功和成就感。”刘素珍始终在身体力行引领式的管理,她努力让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教育规律,而这样才能真正让校长和老师从心底获得认同感。

这些年来,刘素珍一直坚持在基层学校行走,每当她看到学校的孩子穿着校服往外奔跑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成宝贝,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怀了多么的不安与忐忑,寄托着多少希望和梦想!可见学校有多么重要,教育又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事业。”

刘素珍的成就感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她发现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能在实践中发生碰撞,得到验证,这样的幸福感无与伦比。“你深深体会到你所学的东西在实践中用上了,这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而这也让她更加坚持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深耕,在局长的位置上,她旗帜鲜明地树立“读书局长”的形象,坚守自己的教育本心,努力不被繁杂琐碎的事务所侵扰,只做她认为值得做,有意义的事情。她不会开车,步行上下班自得其乐;她召集一班教育人读书研讨,推掉很多不必要的应酬。“有人说,我这个副局长当的很另类,不像局长,让我向其他局长学习,我就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向我学习?”刘素珍说这话的时候透着满满的自信。

在她看来,理想的教育要做到“三有”:一有境界,二有方法,三有意思。有境界指的是教育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立足个体生命成长,面向人类社会发展。有方法即是要有办法将好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有意思即是要让教育具有乐趣,从而让校长、教师、学生保持永久的动力。

“虽然我们处在最基层,力量也非常卑微,但我觉得有了这样一个教育理想引领,我们的琐碎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希望的。”刘素珍说。

(作者:孙习涵)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