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2020-09-24新闻5

文/惜吾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历来有"两个半"家族的说法,这其中一个是曲阜孔家,一个是江西张家,另外的半个是指当政的皇帝家族。事实上,仅就山东来讲,至少就有两个世家大族,一个是曲阜孔家,另一个就是亚圣孟子的后裔——邹城孟家。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作为儒家思想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力自不待言,甚至于遗恩泽后裔达数千年之久。那么,孔府和孟府关系如何呢?

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以来,金、元、明、清代代相沿。孔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在历朝对儒学的不断重视与提倡中不断提升,其权力行使范围也由主持衍圣公府奉祀事、管理孔氏族人,逐渐扩展到对颜、孟、思、曾、仲等十三氏后裔的管理和统领。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相对于孔子后裔直接被朝廷封爵,孟氏家族的中兴就要波折一些,并且明显得到孔子后裔的提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以恢张大教兴复斯文为己任"的孔道辅知兖州,出于对"诸儒之有大功于圣门者,无先于孟子。孟子力平二竖之祸而不得血食于后,兹其阙也甚矣"的遗憾,遂访求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并建庙以祠。此事详记于孙复的《新建孟子庙记》,文称:"邹昔为孟子之里,今为所治之属邑,吾当访其墓而表之,新其祠而祀之,以旌其烈。俾其官吏博求之,果于邑之东北三十里有山曰四基,四基之阳得其墓焉。遂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以公孙丑、万章之徒配。越明年春,庙成,俾泰山孙复文而志之。"孔道辅在四基山访墓立庙之后,又于凫村访得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荐于朝廷。诏授迪功郎、邹县主簿,主孟子庙祀。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正是在孔道辅的努力下,孟子后裔得以除授功名并主持孟子庙祀,孟府由此开始中兴。孔道辅的这一举措,不仅彰显着两大圣人后裔之间的互助提携之意,也奠定了孔、孟两府密切关系的基础,同时预示着孟府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孔府的格局。

在随后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孔、孟两府在政治事务、族裔排辈、子弟教育、婚姻缔结等诸多方面多有交集。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政治事务上,孔、孟两府主要体现为孔府统领孟府的家族政治实践。在孟府嫡长孙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袭封和任命上,往往由孔子嫡长子后裔衍圣公申报提请,如《孔府档案》中的《至圣庙衍圣公府属官额缺册》就有:"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顺治九年,吏部核准,颜、曾、思、孟、仲世袭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令衍圣公咨送题补"的记载。同时,在众多封建国家礼节性政治活动中,如万寿圣节、帝王视学等活动中,孟府赴京朝贺事宜,均需由衍圣公保举、推荐和率领。如明代郭本《亚圣五十七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长伯孟公墓志铭》中载: "遇万寿圣节,必随圣公暨五家博士诣阙拜贺。朝廷赐宴礼部,以宠嘉之。逮至正统元年、嘉靖七年两朝临雍大典,诏取四氏子孙陪祀,俱宴于礼部,赐锦衣一袭,长皆伯躬逢之"。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在族裔排辈上,大家都知道的孔孟行辈一致,实则是孟府依据孔府行辈。在元朝以前,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并无使用同一行辈的记载,从孔子后裔第五十四代孙开始,两家逐渐采用相同的行辈,尤其是从明代第五十八代后裔开始,两家使用的行辈已完全一致,并持续到民国年间,前后共计三百余年。只不过孔、孟两家行辈虽然一致,但辈分却有区分,比如孔子后裔中的第70代孙,虽然行辈与孟子70代孙相同,但若横向对比辈分,孔子后裔70代孙相当于孟子后裔的69代孙。孟氏不但行辈依仿孔氏,其家族谱牒修成后也要报孔府衍圣公备案。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在子弟教育上,孔子后裔在四氏学制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不仅针对于孟子后裔,对于颜回后裔和曾子后裔同样如此。随着历代封建政府倡导儒学而重视孔、孟、颜、曾等儒学先圣先贤的后裔,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其优待,在教育上同样如此,这就是四氏学。孔子去世后,其子孙后裔依旧以诗书传家,同时随着政府对圣裔的优待,其原本的私学系统逐渐被政府改造成官学系统。在生徒范围上也逐渐吸纳孟、颜、曾氏子弟而相继成为三氏学、四氏学,在规模上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孔氏家学始创于三国时期。明吕元善《圣门志》载:"学始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崇圣候孔羡创建",这是孔氏家学的开始。宋元是孔氏家学的确立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诏令增扩孔子庙,亲作《宣圣赞》,称颂孔子为"帝王之师"。大中祥符二年,"殿中丞孔勖知县事,奏准令就庙侧建学,以训孔氏子孙"。三年后,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勖奏请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教授"。朝廷准其奏,这是孔氏庙学的开始。此后,孔氏家学的兴与废,开始置于政府的操控之下,学校性质也由私学向官学转变。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寻添入颜、孟二氏子孙"。颜氏、孟氏子孙正式进入孔子家学学习,三氏学初具雏形。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年)将孔氏家学改为"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奏准,颁给三氏学官印"。孔氏家学被正式命名为"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1587) ,朝廷又"从巡按御史毛在请,添入曾氏,改名四氏学",改铸四氏学印信,并比照国子监例设学官,特许岁贡生员。孔、颜、孟三氏学扩展为孔、颜、曾、孟四氏学。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很显然,在四氏学的所有经营管理中,无论是学官设置任免,还是生员入学入仕,孔氏家族都处于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显示了孔氏家族与颜、孟、曾氏之间在家族教育上的不平衡性。

孔、孟两府在婚姻缔结上也多有往来。曾有学者统计的孟子五十二代至七十代十二个后裔中,有八个娶孔氏女为妻。两家这种频繁的婚姻关系在诸多文献资料中也有记载,如孔尚先在为孟贞珮写的《墓志铭》中就称:"余与孟氏世讲也,又世姻也";孔兴琏在为孟贞仁写的《墓志铭》中也称"余与公累世通家";孔子六十一代孙孔弘干在孟彦继写的《墓志》中也有"孔孟有朱陈之好"的记述。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可谓是"世代联姻"了。

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此外,孔子后裔也常为孟府人士撰写墓志铭或者为孟府刻立碑石等。

由此可见,孔、孟两府在政治实践中,孟府多以依附于孔府而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与孟子,作为开创者与后继者的历史地位的不同。

正所谓"邹鲁斯文同一脉,古今乔木第三家",孔、孟两府的密切联系固然有政府刻意而为之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两家深厚情谊的具体体现。

#诸子百家#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