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成父母都不知道口吃是什么,口吃对学龄期孩子的影响不能忽视
什么是口吃?
口吃是一种交流障碍,涉及到一个人说话的中断或“不流畅”。“口吃”这个词可以用来指口吃者通常产生的特定的言语障碍,也可以指口吃者可能经历的整体交流困难。
除了产生不流畅之外,口吃的人经常会经历身体紧张和言语肌肉的挣扎,以及尴尬、焦虑和对说话的恐惧。这些症状加在一起,会使口吃的人说话非常困难,这就使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口吃的模式和口吃的人一样多,口吃的程度也不同,从轻微到严重。
口吃的人可能会经历重复(老、老、老师好)、延长(老——袄——袄师好)或阻塞(没有声音),或者可能会经历这些声音的某种组合。
口吃人群画像
口吃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据估计,口吃平均发生率大约在1%,口吃在男性中比女性多三四倍。
儿童的发生率要高一些达到5%,但是有研究显示,几乎80%的口吃儿童到青少年期时,他们口吃的会自行消失,语言流畅性会有很大改善。另外几乎大部分成年人口吃都是儿童口吃遗留问题。
最常见的口吃类型(有时被称为发育性口吃)通常在儿童时期自发形成,最常见的是在两岁至八岁之间(尽管在极少数情况下,它可能会在更晚的时候开始)。
国外的调研数据是,每千人中约有5-40名儿童口吃,国内数据是每千人3-13名儿童口吃,
口吃和语言发育有关系么?
有学者根据幼儿语言发育规律与口吃发生进行了对比,发现口吃发生的早期阶段仅仅在句子的首音上出现重复。
幼儿的口吃很少发生在单词句(由一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上。
口吃最早发生在第18个月,即语法开始发展的时候。
口吃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在2-5岁,与儿童获得句法的阶段重合。
自发恢复最多发生在儿童已经熟练掌握句法的阶段,
最重要的是,发生口吃的幼儿通常具有其他言语缺陷,某些语言缺陷甚至在口吃消失后,依然保留到成年。
什么导致口吃?
口吃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大多数研究人员现在认为口吃与大脑活动的差异有关,这些差异会干扰言语的产生。有些人口吃的倾向可能是遗传的。尽管言语干扰有时是由情绪或情境因素引发的,但口吃本质上基本上是神经和生理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原因。在所有其他方面,口吃的人是完全正常的。
口吃真的能够得到干预吗?
尽管我们关于口吃的知识有了科学突破,但仍然没有可靠的、有研究支持的“办法”能够长期持续地适用于所有口吃者。
能让口吃完全消失的案例有很多,但没有一种技巧、设备能对所有口吃者都有效。看似对某些人有益的方法可能对其他人不起作用。口吃的复发很常见,控制口吃需要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从接受自己的口吃开始,需要相当大的耐心和理解。
口吃对成年人的影响
口吃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它也可能因人而异,取决于说话的情况。说出自己的名字和权威人物说话可能会特别困难。对一些人来说,疲劳、压力和时间压力会增加他们口吃的倾向。当口吃的人感到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口吃时,情况通常会变得更糟。
有些口吃者还会尝试通过在单词前停顿、替换单词以及插入诸如“嗯”“呃”、“这个”、等短语来避免口吃。这些口吃给语言表达带来的多余部分。会给他人造成不自信、犹豫不决、困惑的错误印象,因此,求职面试可能是口吃者遇到的最困难的窘境之一。
口吃对孩子性格影响
学龄儿童口吃不仅带来语言交流方面的诸多问题,他们还往往伴随着抑郁、焦虑、多动、人格障碍等问题。通过一些学校的调研,有一些口吃儿童,他们在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同伴交往与情绪控制方面都与非口吃者有很大差异。在观察中发现,口吃儿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同伴关系紧张、不合群,特别是言语争论中处于下风时,往往急于用行为解决问题,他们会多表现的情绪易怒、性子急躁,缺乏耐心。
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口吃不可避免会遭到嘲弄,这会减少他们主动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的兴趣,放弃很多主动表现的机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对生活情境的被动、躲避方式,会产生不少青春期问题。
对于口吃有什么建议?
虽然口吃没有简单的干预方法,但是口吃的人可以更容易学会说话,对自己和自己的说话能力感觉更好,交流更有效。
因为口吃通常在2到5岁之间开始,所以早期干预是帮助儿童克服说话困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父母和儿科医生在开始担心孩子的口吃时,寻求合格的语言病理学家的评估是很重要的。
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以从治疗中受益。对于这些人来说,治疗是为了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口吃,这样对他们的交流就不会有太大的干扰。治疗还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言语流利度,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自由有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