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历史上真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富甲天下,军事羸弱被压着打;文化繁荣盛世,领土却是半壁江山;先后有六位皇太后听政却不专权,多次出现皇位禅让情况,可以说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对皇权欲望最单薄的时代。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北宋在皇位传承上唯一有点疑案的是宋太祖时期“烛影斧声”。
提起宋太祖赵匡胤,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从后周孤儿寡母中夺得皇位,杯酒释兵权后善待功臣,最后死于“烛影斧声”中;我国历史上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不多,赵匡胤算一个,杯酒释兵权成功解决了拥兵自重的威胁。善待功臣的帝王还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
东汉光武帝刘秀算一个,打下江山后实行偃武修文“退功臣,进文吏”,对待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武臣,只夺兵权,保留爵位,让其享受荣华富贵,才有了之后“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李世民也算一个,他不仅重赏这些文臣武将,在世的时候就为他们建立“凌霄阁二十四功臣榜”;其实,秦始皇也算一个,秦朝扫六合统一后,秦始皇连这些武将的军权都不剥夺,蒙恬、王翦、赵佗等人都拥有几十万精兵,都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权力。
赵匡胤能够善待功臣,与他仁慈性格有关,也与采取“杯酒释兵权”成功策略有关,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赵匡胤原来是郭威的手下,郭威迫使孤儿寡母的后汉交出皇权建立后周时,赵匡胤当时被任命为禁军首领,立有战功;郭威将皇位禅让给外姓柴荣时,赵匡胤继续受重用,任为殿前都虞侯,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了北宋最精锐部队,同时也把禅让的剧本背的滚瓜乱熟。
在柴荣南征北战过程中,赵匡胤通过结拜义社十兄弟进一步把控后周军队,这些兄弟也是他后来陈桥兵变的主要支持者,柴荣死后,赵匡胤只要照着剧本演戏就行了,郭威演过一遍,柴荣也演过一遍,赵匡胤当然能演第三遍,于是兵不刃血地取后周建北宋。
赵匡胤历经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的血雨腥风,他也深刻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理,所以取得皇位后,他总怕部下或者身边的人将历史的剧本再次在他身上重演,特别是唐末时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造成的百年乱局;而他自己本身就是节度使起家,想起这些,他总是枕戈待旦、夜不能寐;那应该怎么办呢?
赵匡胤不想学卸磨杀驴留下刘邦那样的骂名,他也没有李世民那样文治武功,能有那么大自信与手握兵权的权臣共舞;放眼历史他只能走刘秀的路子,于是经过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所有手握重兵的武将都打发回家颐养天年,又加了一道双保险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官能指挥武将打仗,但是文官无兵,武将有兵,但是指挥不动,这个计策看似牢不可破,却造成了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连西夏都打不过,更别提契丹了。
然而,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中留下了一个大漏洞,最终是自己的皇位被夺走;他解除跟他出生入死的“义社十兄弟”兵权,也解除了自己认为所有有威胁的武官,却唯独漏掉此人,那就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匡胤应该是忘记了秦朝时期胡亥杀扶苏改遗诏篡位的悲剧,更忘记了李世民“宣武门之变”血的教训,五代后梁朱友贞弑兄夺位的惨剧。
正是赵匡胤这个漏洞,让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等一系列历史谜团,成功篡位称帝。然而,真实历史事件远比剧本写得还要神奇,正是印证了那句话“人亏天不亏,苍天绕过谁”,赵光义即位后,皇位在自己子孙中尽传八世,在宋钦宗时发生了靖康之难,赵光义所有子孙,除了赵构之外,都被俘虏到东北苦寒之地。
赵构在孟皇后在大臣们支持下,建立南宋,然而随着金兵穷追猛打“搜山检海拿赵构”,历经犹如惊弓之鸟的七年逃亡之后,过度受惊吓的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自己的孩子也夭折了,而赵光义的子孙全都在北国,无奈之下,为了皇位继承,只好从赵匡胤的后代中领养皇子作为继承人,于是宋太祖其七世孙中选择了赵昚,这就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俗话说,福祸相依,焉知祸福,赵匡胤后代虽然失去了皇位继承权,但是也避免了靖康之难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不得不说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唯独漏了此人,后被他篡位称帝,却躲过靖康之难,皇位八世被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