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儿妈妈(接力出版社读者投稿)
育儿养娃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不妨慢慢地走,不要人为加快孩子成长的步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欣赏孩子成长路上的风景。要坚信,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他自己期待的模样。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上了小学半年之后,她觉得放学后可以不用去接孩子了,于是就让儿子自己从学校走回家。
学校距离家只有15分钟的路程,可等了30分钟,儿子还没回来。她又等到了45分钟,终于忍不住打电话给儿子的同学。
联系了一圈,发现同学们都回到家了。等了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后,儿子终于回来了。面对质问,儿子却告诉她并没有去什么地方。
龙应台虽然生气,但是并没有惩罚儿子,而是之后偷偷地跟在儿子和他的同学后面,看看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儿子果真哪儿也没去,就是一路走,一路观察。观察蚂蚁,观察树叶,观察大树。她对儿子更加有信心了。
你看,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放学赶紧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却忽略了孩子善于发现和探索的本性。
我们被父母催着结婚生子,自己成为父母后,也变得急躁起来,每天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
宝妈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你家孩子几个月会说话的?”“你家孩子什么时候会走路的?”“我家孩子1岁了,还不会走路,真让人着急,得让他多多练习。”
孩子上学后,家长就变得更焦虑了,跟孩子的交流也变成了命令式的“赶紧起床上学”“赶紧写作业”……
太过心急的育儿方式,会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吃饭很慢,家长看着着急,实在没有耐心等待,便亲自上手喂孩子。吃饭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孩子却无法体验自己一点点探索,慢慢进步的乐趣,甚至会养成凡事依靠大人的习惯。
如何改变这种着急、焦虑的状态呢?家长们可以尝试在和孩子对话时,把命令式的语气改为疑问语气。
尽量不要说“赶紧去写作业,不能看电视”,可以使用“你打算几点开始写作业呢?”“是要看完电视,还是先写作业?”这样的疑问句式,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也能培养孩子守信用的观念。
最近看了黑幼龙先生的作品,颇受启发。黑先生在培养四个孩子的过程中,很有耐心,四个孩子长大后也都很成功,有的成为哈佛大学的讲师,有的是医生,有的当了设计师。
他说,父母与其担心孩子做事慢,不认真,不如去做给他们看。孩子们会听父母的话,但他们更想看父母怎么做,如果能一起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
如果我们催促孩子赶紧写作业,赶快去学习,自己却在一边玩手机,孩子怎么能安心写作业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陪孩子看书的时光。有时忍不住想看手机,就随手拿一本书扔给他:“快去看这本书!”
结果他连翻都不会翻开。无奈,我只能放下手机,陪他一起读。亲子共读的时候,孩子不再排斥,全身心投入其中。
成长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家长难免偶感疲惫,经常会想孩子赶快长大多好,我们就可以“解脱”了。每当被不良情绪困扰的时候,我就会在心中默念:孩子,你慢慢来,妈妈不着急。
孩子,你慢慢来,妈妈不着急
小区里的孩子有的不到11个月就会走路了,我家孩子13个月才勉强能站稳,而我并没有着急,相信他只是比其他孩子慢一点,迟早总能学会走路的。
现在,他上了幼儿园,每天不是跑就是跳,开心得不得了。
孩子,你慢慢来,妈妈相信你
我对孩子骑车并没有特别关注。邻居送了一辆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后,我带着孩子尝试过几次,一开始,他有些害怕。
我明白,我不能催他,更不能责备他。我要给他勇气和鼓励,我相信,他一定会掌握好平衡,学会骑车子,自由驰骋的。
孩子,你慢慢来,妈妈等着你
每次和孩子一起爬楼梯,他总不能像大人一样有目标地快步前进。他会一边慢悠悠地走着,一边说要找谁去玩,要玩什么游戏。甚至还会把爬楼当成游戏,让我看他在迈步时,哪只脚先抬起来。
在公园玩耍的时候,一堆沙子,一桶水,他就可以专心致志地玩一上午。这个时候,我会在一旁默默等待,从来不会催促他赶紧回家。因为我知道,在那一刻,他在用沙子打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人理解不了的,我不忍心打扰。
孩子迟早会成长为他们最好的模样,父母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把催促变为陪伴,一起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