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自己害怕怎么办?家长的行为是治愈恐惧的良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大胆勇敢一些,面对孩子胆小怯懦的行事作风,父母也是恨铁不成钢。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从出生之后都会被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发尝试的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反而变得胆小了,父母有没有想过原因可能是教育的方式错误导致的。
对于小孩子而言,所有未知的情绪和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到害怕,找不到根源的害怕会演变为一种恐惧,经常盘踞在心头,甚至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不光是父母,家里的老人从孩子出生之后也是疼爱有加,不能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危险,比如说磕碰或者是出门玩也要小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时刻提醒孩子危机的存在,尤其是孩子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家长总是想得太多,经常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做,大人就把可能的危险告诉孩子,提醒他们要小心。儿童心理学上有一项发现,认为孩子天生惧怕两样东西,一是突然的声响,二是跌倒。除了这两样之外,大部分的恐惧都是后天养成的。
之所以后来会对某样东西害怕,是受到了各种影响或者是不好的经历导致的。而童年时期造成孩子恐惧的根源大部分都是源于父母。
父母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人,也是他们小时候最相信的人,家长传递给孩子怎样的感觉,孩子也就会接收到什么样的信念。
有的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父母一再强调危险,或者是明显的厌恶,希望孩子远离。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提醒孩子危险,但没有必要总是强调,更要教会他们的是如何面对恐惧和害怕,而不是逃避。
要让孩子知道害怕的感觉是可以被接受的,很多孩子并不是天生胆小,而是从小被大人贴上了胆小的标签,他们看到会飞会爬的虫子之所以会尖叫可能是因为好奇,想要仔细观察和了解,一旦被父母斥责胆小,他们就会把虫子归类为令人害怕的事物。
孩子在黑暗的房间中睡不着,又哭又闹对父母说害怕,有可能是渴望得到家长的抚摸和安慰。一旦被父母斥责为胆小鬼,孩子就会认为黑暗是可怕的,同时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胆小不是好的性格,所以要用各种手段想要让他们变得勇敢,甚至会用偏激的方式逼迫孩子“改正”。这样反而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态。
其实害怕这种情绪重要的并不是战胜它,而是倾听,被看到和被接纳。有的时候孩子说害怕只是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而大人则会习惯的给他们贴上标签,认为害怕是一种毛病,一定要克服和改正。
不被接纳和理解的情绪本身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恐惧的心态,被贴上标签之后孩子自己甚至会相信自己胆小,这种恐惧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那么就没有方法让孩子变得更勇敢了吗?父母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榜样,在孩子害怕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用平常的态度,以身作则地告诉他们“这很正常”。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的态度如果是孩子恐惧的来源,那么让孩子不再害怕的也一定是家长自己。
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学着怎么做,家长就是孩子治愈恐惧的良方。他们并不需要改正,只是一种普通的态度去面对其实就够了。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决定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以身作则,父母要孩子克服恐惧,可以先行动起来,才能让孩子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去体会和成长。
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孩子对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对于恐惧其实感知力并不敏感,有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胆小是被父母吓唬或者威胁的,又或者是家长给他们安全感不够导致的。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他们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收获安全感,父母也是孩子最相信的人,是孩子相信和接纳世界的桥梁。家长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接纳,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更不是随便就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
对于孩子家长要注重和他们的情感联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环境的安全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而不是总让孩子活在害怕和担心中。
面对害怕的事情,要让孩子知道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可以随意谈论或者指出来,这和任何事物一样,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当孩子下一次和家长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可以回应他们“我知道你的心情,但宝贝黑暗并不会伤害你”先接纳他们的恐惧,然后让孩子知道那是很普通的。
陪伴孩子带着恐惧的情绪去迎接挑战,终有一天孩子会变得愿意突破自己,不再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