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东方快评丨“伪种子捷足先登”保护知识创新要更加“硬核”

2020-09-24新闻4

东方快评丨“伪种子捷足先登”保护知识创新要更加“硬核”

解决我国14亿人口“吃得饱”问题的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在自主育种方面已接近甚至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素有“健康粮仓”之称的水果蔬菜、杂粮杂豆等非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各种仿冒具有知识产权新品种的“仿种子”层出不穷,严重干扰种业市场秩序、挫伤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9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春种秋收,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农民丰收的渴望与希冀。买种子、买化肥、买杀虫剂,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不仅进行了物质投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农民更是精心挑选。哪个种子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能力强、更受市场欢迎更能卖出好价钱,农民就会选择这个品种,哪怕贵一些也在所不惜。

但是,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种子,农民没有火眼金晴;很容易被浑水摸鱼的“伪种子”欺骗,带给农民一季甚至一年的愿望落空,让农民吃了哑巴亏。

据媒体调查,种子行业巨大的利益蛋糕,驱动着许多资本进入;一些企业不是想着自力更生进行自主创新,而是想着“拿来主义”;一些企业花费真金白银进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优质种子,被其他企业轻而易举地模仿和山寨,不仅导致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激励,反而被山寨企业挤占和压缩了市场份额,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局面的出现。

“仿种子”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捷径”。农民和原创型育种企业都利益受损,有些人却趁机大赚一笔,这样的投机行为,不仅背离了商业道德,也背离了相关的法律规范。

然而,对“伪种子”进行识别和鉴定却并不容易,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导致一些企业维权困难,让一些投机者更加有恃无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代农业的革新和竞争是以种质资源为核心的科技较量。新品种保护权授予滞后,导致那些原创型育种企业即使遭遇仿冒、套牌等侵权行为,也会出现“仿种子”已经捷足先登、“真种子”却尚未通过新品种测试,出现了“李逵”败给“李鬼”的滑稽与荒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子一端关联着“希望的田野”,一端关联着老百姓“舌尖上的食物”,最应该脚踏实地,容不得投机取巧。不论是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还是加快品种审定效率,只有多管齐下,“伪种子”才会无所遁形;这不仅是对“希望的田野”的守护,也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尊重和保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