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2020-09-24新闻6

尽管研究数据并不多,但我们都知道奶牛分群和饲喂行为对奶牛生产性能是有影响的。采食量主要是由瘤胃充盈度和消化速度决定的,但分群同样对于采食量有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分群影响了奶牛的舒适度、饲料和水的竞争以及动物的健康。良好的分群,可以将奶牛社会地位对生产性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将头胎牛与经产奶分开,可以增加头胎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一般来说,奶牛每头采食的时间是3~5小时,每天采食9~14次,反刍7~10小时,饮水大约30分钟,挤奶2~3小时,躺卧和休息大约10小时。)

影响群体大小和群体数的因素

泌乳牛分群会有利于管理,也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传统上,每群牛的数量是40~100头。适度的群体规模,有利于牛群的活动(去奶厅)、牛群观察,以及提供更接近奶牛真实需求的日粮。影响奶牛群体大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饲槽空间以及饲料、水和卧床的竞争;2. 奶牛间的群体作用;3. 奶牛可利用的空间;4. 奶厅待挤区的面积以及挤奶设备;5. 奶牛的大小和年龄;6. 奶牛的体况;7. 干物质采食量;8. 牛舍大小;9.通风情况。

决定群体大小的上限的因素是奶厅的大小和在待挤区等待的时间。对于每天挤奶2~3次的奶牛来说,等待的时间不应该超过45分钟到1小时。一般来说,每圈最多的可以放的牛头数是挤奶位置的4.5倍。例如,奶厅的挤奶位是2×10的,每圈最多承放90头牛。

国外的多数研究认为,将泌乳牛分成3群,并饲喂不同的日粮最理想。但实际的分群系统取决于牛头数和硬件设施。从营养上讲,3个泌乳群加2个干奶群(干奶前期和围产前期)是比较好的。对于产后3周以内的牛做一个新产圈,同样很重要。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分群策略和DMI(干物质采食量)

研究发现,高产奶牛每天采食9~14次,而低产牛只有7~9次。高产奶牛的采食方式与低产奶牛有本质的区别。在泌乳早期快速增加DMI对于能量摄入和平衡至关重要。在泌乳的前三周,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大约每周增加1.5~2.5公斤。并且,经产牛的DMI的恢复要快于初产牛。

DMI取决于瘤胃充盈度和养分的代谢。尽管如此,奶牛的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对DMI同样有影响。

后备母牛在产前几周需要分出单独的群体,并适应产后环境。奶牛在临产前经历突然变化的环境和社会群体往往会显出特殊的采食行为,并伴随着代谢紊乱。将头胎牛转入到新的牛群中,并进行挤奶,需要精细的管理。

在妊娠的最后7~10天奶牛的DMI会下降近30%。因此,需要给这群牛专门做一个高营养浓度的日粮配方。Sniffen(1991)等人的研究认为头胎牛在产前2周的干物质采食量要比经产牛的低(按照占体重的百分比计算)。因此,产前单独饲喂后备牛是有好处的。

为了避免与更强壮的牛的竞争,一些学者建议将产后1~3周的新产牛单独饲喂,以便这些牛可以获得高能日粮。但高能日粮必需要含有足够的有效纤维(eNDF),以避免瘤胃酸中毒和降低DMI。

头胎牛单独分群是有好处的。后备牛的生长需求更高,体形更小,泌乳持续能力更强,在群体处于弱势。Phelps的研究证明,将头胎牛分开饲养,可以提高DMI和产奶量。当单独饲喂时,采食时间增加11.4%,采食次数增加8.5%,青贮的DMI增加11.8%,趴卧次数增加8.8%,趴卧时间增加19%(见下表1)。但由于硬件条件限制,通常只有大型牧场才能将头胎牛单独饲喂。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表1 头胎牛单独饲喂对于采食和产量的影响

项目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 Konggaard & Krohn 于1978年的试验

分群,社会行为和饲料的竞争

将奶牛分群,奶牛的社会行为会影响DMI和产量。奶牛群饲,有助于消除奶牛恐惧,使奶牛更健康。因此,在实践上将奶牛群体饲养,是有心理科学基础的。一方面需要努力降低奶牛对于饲料、水、卧床和荫凉的竞争。另一方面,当一头牛去采食时,它也会刺激其他的牛去采食,不管这头牛是否饥饿。因此,当奶牛群饲时,要比单独饲喂的采食量高。

奶牛有很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在食槽上。当一头牛转入到新的群中,必需尽快找到它的采食位置,尤其是泌乳早期的牛。社会地位高的牛要比社会地位低的牛采食时间更长,因此采食量会更大。

目前国外研究奶牛行为的试验多数在现代化的牧场进行。这些牧场的群体都比较大,通常每圈大于70头,产量大于40公斤,干物质采食量大于23公斤。传统上推荐的每头牛的采食空间是0.61米。但近年的研究对这一推荐值提出了挑战。表2总结了研究发现的饲槽空间、采食行为和DMI的关系。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表2 饲槽空间和泌乳牛DMI的关系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大型牧场的群体规模

传统的奶牛分群相对较小,一般是40到100头。而随着饲喂系统和挤奶系统的进步,有条件让牛群规模变得更大,例如每圈牛200头甚至更多。目前还不清楚,当群体过大时,是否会影响奶牛的社会结构。美国的一些研究观察了小型群体(50~99头)、中型群体(100~150头和150~199头)以及大型群体(200头以上)的牛群,结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牛群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牧场来说,理想的群体大小要考虑以下因素:1、在圈舍空间上,母牛之间的竞争行为;2、母牛对于饲料和水的竞争;3、奶牛的舒适度如何;4、挤奶前后待挤区的空间;5、在待挤区的时间,也就是离开卧床、饲料、水、遮荫棚的时间。

在大规模的牧场中,通常有几个与饲喂行为和分群有关的问题会被扩大。在饲槽上的位置奶牛是否会有偏爱?(通常来说,离水槽近的地方,饲料被吃的更快)。如果没有,是什么在影响饲喂竞争?这将有助于解释在一圈中奶牛为什么会挑食,即便不停地推料也不能完全解决。

奶牛分群和饲喂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密度过高和采食行为

衡量饲喂空间和密度过高的指标有DMI,奶产量和健康程度。有研究表明,奶牛的密度从30.5平米/头,下降到7.6平米/头,与传统的认识相反,在DMI,产量,乳中白细胞和血浆皮质醇并无差异。观察表明,很少会发生奶牛相遇的“冲突行为”。当发生“冲突行为”时,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奶牛占优。

转群

当决定转群时,你要考虑你的人力、营养和奶牛社会行为。转群最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孕检结果、产奶量和体况。将奶牛调入到临近的、熟悉的群体时,还可以降低群体中“奶牛冲突”的次数。例如在散栏饲喂系统中,新产牛舍应该靠近高产牛舍,围产前期牛舍应该靠近新产牛舍。

一次转入一小群牛可以降低发生“奶牛冲突”的次数。单独赶一头牛的应激比赶一群牛的应激要大,因此,最好是一次赶一群牛。

转群的时候,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避免干物质采食量和奶量的下降。当一头奶牛转入到一个新群之后,它同时面临社会和营养变化的双重应激。这不仅是指不同牛群配方的不同,而且包括饲喂和挤奶时间的不同。有些研究的设计是,在日粮不变的情况下,对牛转圈,看DMI和奶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牛群变化,产奶量至少下降2.5~5%。还有研究表明,转群的适应时间需要3~7天。

总结

在奶牛场中,饲喂是常见的竞争行为;反刍动物只有在被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竞争。无论是饲喂或放牧方式,奶牛采食都是很高效的。然而,分群方式会影响奶牛表现出竞争的采食行为。在一群牛当中,社会支配地位,饲料、水、饲槽空间的竞争会决定饲喂行为和DMI。奶牛在想吃就能吃到饲料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大的DMI、奶量和舒适度。

#吃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