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2020-09-24新闻9

1644年,是历史上重要的节点。农民起义浪潮迭起,清军入关势不可挡,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即将落幕。

皇太极虽有称帝的野心,但从未想过马踏明朝,做那中原之主。可明朝末年的内部纷争,却给了满清一个从未想过的历史机遇。而满清统治者也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使得满清最终成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地真正的掌权者。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皇太极剧照

那么,清朝是如何逆风翻盘的呢?

明朝末年,知名谋士范文程投靠满清,并向满清献策:“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顾,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要当定国安民,以成大业。”此策在当时,可得民心无数,因为李自成起义在攻占北京后,逼死崇祯皇帝,还刑辱官吏,剥削百姓,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不得人心。

所以说,满清在民心方面已经拔下头筹。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范文程剧照

另外,在多尔衮率领清军进攻山海关时,李自成等人正在自食恶果。

时任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在听说京城中的老父亲被起义军用刑剥削,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霸占后,愤而投降清军。就这样,多尔衮兵不血刃攻克山海关,满清大军直奔关内。

清军入关后,并没有过多犹豫,而是将能够调用的八旗兵马全部出动。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清军入关

八旗子弟本就骁勇善战,因此在面对李自成麾下的起义军时,如入无人之境,杀得起义军溃败而逃。李自成见大势已去,仓皇带着家眷逃离,从北京逃到陕西,想利用潼关之利阻击清兵。

虽然李自成占据潼关有利地势,与清军持久鏖战,但当清军调集来红衣大炮后,局势瞬间大变。在重炮的狂轰滥炸下,潼关迅速失守。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潼关古城

李自成见潼关失守,赶紧率军南逃至襄阳,并在渡过长江后,占据武昌。可李自成大军在武昌的脚跟都还没站稳,大清的铁骑已经赶来。

被逼无奈,李自成再次逃亡。结果在湖北通城的九宫山被当地农民用锄头打死,结束了他的一生。

李自成一死,残余部下全部投靠了南明政权。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势力分布图

关于南明政权,这里提一下,因明朝实行南北两京制,天子守国门的同时,也在南京城保留了其官僚体系。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南京城内的大臣们立即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南明弘光政权。

李自成余部投靠南明政权后,剩下的农民起义军已不足为惧,在大清铁骑的践踏下,各自为战的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等)纷纷被杀,无力阻挡大清的步伐。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大清铁骑剧照

自此,大清在兵力作战上,已经无人能敌。但值得一提的是,大清虽然已经入主关内,但由于是外来者的缘故,始终受到百姓的排斥。势微的南明政权见大清尚未站稳脚跟,于是便想着集结起所有抗清力量,与大清一战。

可南明政权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因为没有核心的领导者,南明内部仍然上演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而清军气势如虹,不过短短数月,南明政权几乎消亡。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抗清运动

就在南明危在旦夕之际,大顺政权残部同明朝旧都抚联合起来,以永历皇帝为中心,进行了一次抗清高潮。这次扛清运动掀起后,大西军残部孙可望等人及郑成功水师也陆续加入永历政权,一度取得对清作战的胜利。

可大清在适应南方作战后,任用汉人将领,逐渐将局势稳住,与此同时,永历政权的内部却出现了分裂,孙可望转投大清,永历政权迅速衰亡,而永历皇帝最终在清顺治十八年被杀,南明覆灭。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永历皇帝剧照

南明覆灭后,大清将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之地尽收囊中,彻底成为中原之主。至于后续的三藩之乱和郑成功抗清,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济于事。

大清王朝,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遗甲起兵,而后统一东北各部,在面对明朝内乱之际,大清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入山海关,用四十年的时间,击败所有敌对势力,最终实现了其对全国的有效控制,真正地改朝换代。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努尔哈赤剧照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清朝以二十万人之众,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凭借的并非纯粹的运气,而是他们自身的努力。

其一,吸纳谋士范文程的建议,不失民心。

其二,农民起义军各自为战,给了清朝逐个击破的机会。

其三,清军作战勇猛,战力碾压各方势力。

其四,南明政权虽有意抗清,但势单力薄,加上大臣各怀野心,使得最终内部分裂,给了清朝可乘之机。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清朝版图

在坐稳中原后,大清发展蒸蒸日上,此时的大清,正顺应着历史的发展,即将迎来康乾盛世的景象。

#清朝#李自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