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2020-09-24新闻8

序言:

所谓“海禁”,就是禁止海上对外贸易,尤其是民间个人或组织的海上对外贸易!在明王朝存在的260余年中,朱元璋设立的“海禁”政策,作为“祖训”,终明一世没有一位皇帝敢明令废除,只是随着形势时而松弛时而严峻,进而影响了整个明王朝的兴衰。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一、朱元璋洪武时期海禁的开始实施。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正式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三年(1384年),又下令“禁民入海捕鱼”!然而这些禁令收效甚微,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预期效果,私下仍有许多渔民私自下海,与外界进行贸易!屡禁不止的民间海外贸易,令朱元璋大怒,之后接连不断加大海禁强度,直至《大明律》中将“海禁”作为法律,海禁才正式开始了在260余年的大明朝的存在生涯。

在《大明律》的《兵律》中有这样的条载: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同时,在《大明律例》中有以下条载:

“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梟首示眾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私将应禁军器下海,因而走泄事情律、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卫充军。若止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买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楜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卫充军,番货并入官。”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海上对外贸易,朱元璋制定的律法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严格,甚至可以用苛刻、无情来形容。禁止渔民私建二桅以上的大船,进而让其无法在海上安稳活动,真是无所不用之际,直接从根本上断绝了民间私人的一切海外交通,这与后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本质上几乎差不了多少。

为了与海禁政策相匹配,朱元璋还实行了沿海区域的迁界、征船户为军、加强海防等措施,真是煞费苦心。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实施海禁政策呢?朱元璋曾说过一句话:“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直接道出了其实行海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海疆不禁”,为了防止海外国家和势力的侵扰。

洪武初期,朱元璋曾对日本两次用兵,均已失败告终,实行海禁虽说是个消极的方法,却能最便捷的解决沿海海防问题;其次,为避免海外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如张士诚、方国珍等余孽。

洪武年间,由于商品经济水平低下,国家的商税显得微不足道,并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此时,明朝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这种背景下,与外界贸易可有可无,国内经济完全可支撑国家运转。明朝实行的是规模庞大的军屯制度,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军费支出,而在封建社会,军费是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洪武初期,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农业就可维持,海外贸易可有可无。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二、朱棣永乐时期海禁的放宽,且积极对外交往。

朱棣从侄儿朱允炆手中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年号改称“永乐”,针对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未违背海禁的“祖训”,却是加大了对外交往,在此背景下,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当然,朱棣虽说放宽了海禁,但也仅仅是放宽而已,最根本原因源于他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指责建文帝”变祖乱制“,此时的海禁政策流于表面,实际执行过程中极为宽松。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使明王朝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对洪武年间保守的海禁政策进行了有力冲击,海外贸易得到了强力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永乐期间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组织仍然不准出海。朱棣放宽海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震慑海外番邦,以泱泱大国之势俯瞰他国。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三、朱厚熜嘉靖时期海禁得到强化,达到巅峰。

由于朱棣的海禁放宽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后面的几位皇帝对于海禁政策都持观望、维持之态,导致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的现象和开海呼声从未间断。

同时,许多国家的各种生活用品大量依赖于明朝的出口输出,尤其是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成为了明朝最大的民间贸易国。然而,凡事总会有变数。

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了宁波争贡之役(两个日本使团在宁波为争斗代表权问题大打出手)和走马溪事件(明朝军队在走马溪歼灭了一伙海盗,却被吹捧成东南海区大捷,对朝廷进行骗赏),嘉靖皇帝下令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1548年,嘉靖皇帝指派朝臣朱纨在东南沿海,提督闽浙海防军务。朱纨很快以一整套严厉的措施来强化海禁,他先是避开沿海军队干扰,从内陆抽调卫所部队参战,消灭了海上最大的走私商团,又令卢镗指挥福建水师北上,两人联手绞杀下,东亚当时最大规模的自由港被彻底毁灭。明朝海禁强度达到巅峰。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四、朱载坖隆庆时期海禁得到最大限度开放,直到明朝灭亡。

嘉靖将海禁强度封闭到极致,成果虽大,但民间组织,尤其是沿海人民生活依托与大海,生活与海上贸易息息相关,再加上海禁严重影响了日本的供应需求,海禁如同走进了死胡同,走私活动反而趋向于愈禁愈盛的情形。原因很简单,嘉靖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内外隐患最终在嘉靖三十一年彻底爆发,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

在此背景下,明朝内部对海禁问题产生了分歧,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开放海禁。在辅政大臣高拱和张居正,巡抚福建的谭纶的上书下,隆庆皇帝在不违背海禁”祖训“的情况下下令开关贸易,在原有的海禁基础上开放了一个偏僻的小港口:月港。

此后,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月港流向明朝,几乎世界三分之二的海上贸易与明朝有关。仅月港开关一年的时间,关税收入超过上万两,缓冲了国内经济;同时,月港成为了海盗、倭寇的走私中心,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交易,间接遏制了走私活动和倭寇的侵扰,以及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瀚海说: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实行以来,大概分为三个时期:开放(永乐)——加强(嘉靖)——开放(隆庆)。我们可以发现,海禁政策从全面封锁(洪武时期)到官方开放(永乐时期的朝贡贸易),再到最后的民间开放(隆庆时期起),是政治层面向经济层面的转移,是从官方层面的开放向民间层面的过渡,也是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变迁历程,他们的心态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作为“祖训”,海禁政策束缚了明朝一个又一个的统治者,它随着形势时而顺驰时而严峻,就是这些统治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不敢违背“祖训”废除海禁政策,就等同永远无法放开手脚地同海外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往深层次点来说。明朝海禁是一项消极的国策,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遏制住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势,拉开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是阻止了国人思想的升华。

【END】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