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山下的小康路
8月28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职工技术学校,挖掘机班的学生们在等待上机实操。这所学校今年6月刚揭牌成立,全班40多名学生都来自波密县多吉乡的农村,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后,他们期待着通过学到的技术走出牧区、奔向小康。
8月27日,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姆多村花海景区,游客们拍照留念。景区里向日葵、波斯菊等花卉盛开,2019年净收入10万元。
8月26日,林芝市错高乡卫生院,8岁的一年级新生次旦平措(左一)和6名同学一起注射脑膜炎预防针。该院是西藏第一个互联网医院示范点,可以远程连线广东专家会诊。
8月24日,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村里的老人在家庭茶馆里打牌。巴吉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成立汽车运输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2019年村集体收入1200多万元。
8月26日,林芝市藏医院针灸治疗室,旺堆尼玛正接受面瘫治疗。林芝地区是藏医藏药文化发祥地,药用植物占全自治区濒危藏药材种类的67.60%。
8月28日,林芝市巴宜区的果园里,珠曲登村的村民巴桑罗布在苹果树上学习果树拉枝技术。他在这里工作已3年,每月工资4000元。
8月25日,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梗舞”表演已有两年的村民白玛罗布。错高村是林芝市唯一一个保护完整的古村落,2019年该村57户农牧民搬迁至新村,计划通过旅游产业改善生活。
8月27日,林芝市苯日景区,游客们在可以眺望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的观景高台上。
对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的贡嘎来说,“小康”标准的生活早在多年前就实现了。
贡嘎今年51岁,上世纪90年代,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开着东风卡车拉木材和砂石,攒下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现在,他家里有两台挖掘机,每年只靠出租设备就能赚40多万元,加上养的40多头牛和土地租赁,年收入可达60多万元。
在巴吉村,有类似经历的村民不在少数,村支书米玛也是其中之一。近些年,靠着毗邻318国道的优势和早些年拉石料、木材的经验,米玛带着乡亲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开起了建材市场和物流园。再加上一处旅游景区项目,2019年巴吉村集体收入达到1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平均每户的分红不低于10万元,成了实实在在的小康村。集体经济搞得好,村民们致富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贡嘎说:“现在村里没有懒人,大家都比着干,你有活儿干,我也要有活儿干。”下一步,巴吉村还打算建设一个占地700亩的农业观光园区,园区集田园观光、水果采摘、农家乐于一体,集中发展乡村旅游。
同样打算发展旅游经济的还有雪山脚下的工布江达县错高村。错高村位于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内,雄伟的雪山在村中举目可见。2019年春节前后,在完成了整村搬迁后,57户农牧民全部住进了老村旁边的新房。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木质老房屋,也因其独有的当地特色,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未来将成为游客们参观的景点之一。除此之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梗舞”作为重要的表演项目,也被当地年轻人所传承。年轻的村民白玛罗布学习“梗舞”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和他一样原本依靠种地、放牧过日子的年轻村民们不曾想到,这个古老的舞蹈在未来也能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想着学门手艺、外出赚钱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出路和选择。今年6月23日,林芝市技工学校正式揭牌成立,填补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技工教育的空白。学校总投资540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2400万元,广东省援藏投资3000万元。当地来学习的农牧民免费吃住在学校,学成后学校还包分配。除了资金帮扶,广东省10余家技工学校还根据当地课程需求,调配技术能力、教学水平过硬的老师来西藏教学,并为当地培训教师队伍。目前技工学校已培训焊工、电工、建筑施工、粤菜厨师等专业技工758人,并全部安排就业。
广东省技师学院的教师左怀山有13年教龄,听说西藏林芝市需要技工师资支持,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来到林芝第四天,他就走上了讲台,为学生们讲授电工课程。讲台下的24名学生来自林芝各乡,其中29岁的扎西才登是村里的贫困户。因为听力障碍,他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外出务工。但他喜欢电工,自学了相关知识,常为村民处理简单的电器维修,偶尔能有些额外收入。在得知林芝市技工学校电工班免费招生后,他主动报名。扎西能听懂普通话,但只会说藏语,和左怀山的沟通要通过班主任“翻译”,但师生们依然会一起主动加班实训,扎西的成果还成了课堂上的典型案列。学校也希望把系统提升了劳动技能的扎西推荐到优秀企业就业,让他早日实现脱贫摘帽。
学校挖掘机班的40多名学生都来自波密县多吉乡,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岁数相差无几,在务农之外寻找其他生计。学校有3台教学用的挖掘机,学生们每人每天能轮流上机实操一个小时左右。等待上机的时间里,27岁的班长索朗占堆会带着“小兄弟们”在草地上跳当地传统的锅庄舞,用手机录下来发到网上。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期待着通过学到的技术,走出牧区,奔向小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