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日前,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这是自贸区第6次扩容,距离上次扩容有一年左右时间。
至此,全国的自贸试验区数量扩至21个,包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河北、云南、广西、黑龙江、北京、湖南、安徽。
对于此次新布局的考虑,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21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加快形成发展的新格局。
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增的北京、安徽及湖南自贸试验区来看,首先北京与安徽的增设补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区域战略的空白,而湖南作为重要的中部地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区,此三地自贸区的增设,对我国区域重大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任,原来的18个自贸试验区已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全覆盖,自贸试验区的扩围,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的全覆盖,更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据介绍,以往自贸区主要关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改善和金融创新。从方案上看,此次自贸区“三增一扩”又有了新的内容。应习文分析称,首先是北京自贸区特别关注数字经济与服务贸易,其二是三个新设自贸区都更加关注对接我国的区域大战略发展,包括北京自贸区置于京津冀一体化,安徽自贸区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以及湖南自贸区置于联通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等。
“自贸区不再仅仅关注以自由贸易为主的外循环,同时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内循环的打造上,包括打造数字经济、推进产业升级等,都是以外促内、以开放促改革的有益尝试。”应习文说。
“本次新增的自贸区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了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的先行先试举措。”庞超然指出。
根据方案,北京自贸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发布了包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贸易试验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大数据交易所等数字经济发展政策。
浙江的方案中明确,围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责任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
安徽的方案明确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金属铼等前沿材料产业,培育发展石墨烯产业,支持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
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表示,湖南将立足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基础,在创新平台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高端装备维修再制造、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方面开展探索试验。
综合来看,商务部选择的这4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或者扩区中,“北京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湖南装备制造业积淀深厚,安徽新兴产业要素比较活跃,浙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这4个地区新设或者扩区,将通过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补链强链,依靠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稳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先进性、稳定性和竞争力。”王受文说。
中国的自贸试验区从少到多、从无到有,形成了多领域复合型综合改革开放态势。据了解,在最初设立上海自贸区时,中央已明确指出其具有先行先试、经验复制并逐步推广的重要任务,随着自贸区不断增设和扩容,各地对自贸区范围的扩大一直抱有期待,尤其是还没设立自贸区的省区市一直在积极申报。
应习文表示,从自贸区在我国版图上不断落地生根就可以看出,自贸区这种先行先试、经验复制、逐步推广的模式,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预计未来还会有自贸区不断新设,直至全国各省级区域一个都不落下。
庞超然说道,下一步,各地方将继续推进地方特色差异化探索,逐步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加强探索的目标,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为加快畅通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积极力量。
“除了范围不断扩大外,自贸区本身也在不断向高质量、深层次方向发展,在新增自贸区的改革框架内,数字经济、区域融合等新内容正在不断增添,海南自贸区还将进一步向自贸港方向发展,预计未来我国自贸区将继续向量和质两个方向齐头并进。”应习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