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解的三国:曹操窃汉皇叔仁义?恐怕是电视剧在骗人
三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这里有猛将谋臣与美女,提到这个时代就能感觉到那种浓浓的慨然之感。有些人在提到曹操的时候会表示不屑,而提到皇叔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感觉都是来源于一些想象的故事,事实上曹操对于大汉的忠诚,是许多其他势力的长官所不能及的,而刘备这卖席小儿,说到底后面根本没有大汉的原班朝臣,他所表露出来的诸多仁慈,其实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一旦事发紧急,他的逃命技术那真是高明。
我们先说曹操,此人的出身是不好,祖上出过大官(阉人),后来这股力量受到皇帝喜欢,势力非常大,也非常黑暗,这些人不但身体有损,心理上也纷纷扭曲,残害各种好人,就算是平民也有时会被他们欺凌,这部分人总是会-被很多士族轻视。曹操作为这个圈子里走出来的人,从小人们就给他划了类。不过他老早就觉得这部分人确实够腐朽,对他们完全不认同,所以他不但想为朝廷效力,更想铲除这个群体,最终证明自己不是阉人的同党。可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他年轻的时候不怕被权贵陷害,多次作出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曾经斩杀过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的叔父,幸亏有家人给撑腰,这才被受到严厉的报复,事后只是被调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要知道当时的十常侍气焰滔天,谁敢得罪他们,不说本人倒霉,甚至家人、三族亲戚都可能会因此而死绝!
曹操对于君主总是像先贤一样忠诚,因为不喜欢宦官的做法,他不但多次上书说这些人误国,还曾经很是激动地写了一封信呈给皇帝,想给当年的陈蕃等人平凡冤屈。其实当时那些所谓的党人,基本都是为了产出宦官,让朝廷变得清明一点,谁知皇帝完全不需要,直接就把他们给逮捕了,并且还下令以后谁敢为他们辨别,也要杀头!曹操因为忠于自己的君主,所以这才敢冒死进言,而他这种为了朝廷的兴衰而不怕死的做法,恰恰证明了曹操其实是一个忠于皇帝的人,并不是所谓的窃汉的大盗。
虎牢一役大家基本都是想观望,唯独他不惧奸贼的铁骑,带着自己的少量军队就出了关追击敌将,虽然一战被敌人打得惨败,可是他再次向世人证明:我曹孟德是大汉忠臣!混战中他的马被敌人杀死,随时要被抓住,就这当口族弟赶紧把自己马匹让给他,这才侥幸活了。当时众人都在考虑出战失利的问题,基本没人在考虑皇帝的安危,就冲这一点,后人也不该如此黑曹操。虎牢战败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沿途继续招募乡勇,不久他到了袁绍的地界上。此人这时候刚刚打下一州,正感骄傲,曹就问他日后有什么打算,此人竟然说要先稳固北方四州,然后南下取得天下!后来有一次更是拿出来一块玉玺(和氏璧那块在他弟弟手里)炫耀,他的野心此时已经显露无疑。
要知道袁绍也是豪门之后,本身也有匡扶大汉的指责,献帝并非前面几任皇帝一样昏庸,他在这个乱局中时时都渴望恢复江山,平时做出的一些决策也很温和,这样的君主是值得辅佐的,然而纵观当时中原,除了曹操有明显的扶持汉帝的想法,其他人竟然都默不作声,甚至想孔融这种经常自夸的“雅人”,也从来没有站出来过,只是自己在北海快活。汉帝刚到的时候,一度也觉得挺好的,毕竟没人再害性命,另外穿衣吃饭这些方面,也像个皇帝的规格了,而且还恢复了荒废许久的祖宗祭祀——这可是王朝覆灭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曹操有心要夺他的江山,必然不会让他一直祭祀下去。所以曹操此人最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重臣。
反观刘备,此人素来以仁德、信义著称,他知道那些大族子弟看不上他,所以对于一些有学识的寒门子弟非常重视——当然只在起步时候。这那时的他刚刚从卖席的行业中脱离出来,对百姓有同情,而且也为了赢得认可,得到更多的士卒,所以平时的生活和从前一般,甚至随便来一个人都能和他坐一起吃饭。这样谦逊的态度,在人心惶惶的汉末时代当然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于是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几乎都会来拥护他,在他的走的时候都会痛苦挽留他。而刘备也逐渐地可以地试出来自己的这招绝技,经常会给敌人带来小惊喜。
被吕布夺了徐州以后,他很快就重新聚拢了一万多士兵,这引起了吕布的警觉,于是直接将他打出了徐州。可是在多次被人打跑的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刘备不忍心抛弃百姓,却从来没有见过他护卫妻子,甚至他的兄弟都看不下去,在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为他看住了妻室。这种只重视百姓却忽视妻子的行为,难道还值得称赞吗?妻妾除了亲人的身份意外,也是百姓中的一份子,为什么要每次刻意丢下她们?196年刚嫁给她的糜氏就被他抛弃,一年之内两次被吕布俘虏,在荆州被曹军赶上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女子再次被抛弃,而此时她已经放弃了对刘备的希望,投井自杀。
纵观曹操一生,最后都没有称帝,更没有减少过献帝的用度,虽然说自从长子战死、天子索要兵权的时候开始,俩人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可是他直到最后都在守着自己的底线;而刘备虽然一直以仁义标榜自己,可是四次抛弃妻子已经说明了一大半问题,更不要提后面的借地不还、谋夺刘璋时候的伪善,此人虽然没有窃取汉室,却远没有曹操干净、干脆你,世人对他们的看法,也许是时候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