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唐太宗、清圣祖康熙,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帝王,他们的称呼为什么不一样,有的是祖、有的是宗,这就不得不说到庙号、谥号和年号的概念和含义了。
当我们在看一些历史剧的时候,由于编剧的不严谨或者才疏学浅,在剧中对历史人物滥用称呼,而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在此希望这篇文章也给他们科普一下,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还是要有的,不然就会闹出大笑话。
第一个是庙号,庙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因此商朝对于祭祀是非常重视的,君王死后,后代为了立庙祭祀,就将追认的名号称之为庙号。
也就是说,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时期,而且庙号的使用是给死去的君王用的,活着的君王肯定不会用庙号。
庙号的命名方式一共有五种:
第一种,开国之君称为“太”,比如商汤是商朝的开国之君,在他死后,他立庙的牌位里写的是“太祖”;
第二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称为“高”,比如商王武丁战功赫赫,死后的庙号是“高宗”;
第三种,可以享受时代祭祀的君主称为“世”,比如商王盘庚迁都,为商朝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够享受永久祭祀,庙号为“世祖”;
第四种,中兴之主称为“中”,比如商王朝有衰落的趋势,出来一个君王将国家带回正轨,商王祖乙复兴商王朝,庙号为“中宗”;
第五种,大德之主称为“宗”,比如有的君王庙号称为“太宗”。
第二种是谥号,谥号起源于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灭亡以后,周王朝弃用了庙号的说法,采用谥号。
谥号是为天子、诸侯、王公大臣死后,后人对其一生作出的评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谥号的使用范围比庙号的广,上面介绍庙号的时候,发现能有庙号的君主,基本都是比较正面的,而谥号是都可以评价,正面的负面的都行。
比如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周厉王,就是因为在他的统治非常的残暴。
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就废除了庙号和谥号,因为秦始皇认为,后人对君主的评价和总结是臣议君,子议父,认为这是大不敬,以下犯上,于是就将庙号和谥号统统废除。
而在楚汉战争结束以后,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又重新启用了庙号和谥号,比如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刘邦此举也是站在了秦始皇的对立面,更能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谥号的分类:
1、上谥:表扬类的
2、下谥:差评类的
3、平谥:比较中性的
4、私谥:文人士大夫使用的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名号,用来表示年份,所以古代可没有什么公元多少年,谁谁谁建立了什么王朝什么的。
历史上第一个创建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汉景帝死后刘彻登基,在继位的那一年改自己的年号为“建元”,所以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能看见这样一些台词,比如贞观多少年,康熙多少年,乾隆多少年,这些都是年号。
因此当读者在观看一些历史剧的时候,就很容易判断出剧中人物的称号是否正确,其中网友说的最多的就是《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老是自称“我孝庄”怎么怎么样,其实这是不对的,滑天下之大稽,而在《雍正王朝》第一集中,朝堂之上议事,说什么康熙43年黄河发大水,这种表述却是正确的。
所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称呼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可以指出剧中人物称呼的问题,而不是傻傻的叫,不明所以,有时候可是会闹出大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