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梦·黄河情】青铜峡水利工程:黄河上的诗史
中国青年网吴忠9月23日电 (记者 王文坛)扼黄河喉,面朝大平原,黄河上历史悠久的水利设施——青铜峡水利工程,惠泽两岸人民生生不息,成就宁夏“塞上江南”美誉。
9月22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逆黄河而上,探访青铜峡造福宁夏人民的历史故事。
青铜峡水利工程。王文坛 摄
据了解,自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境内渠道密布、水网如织,几乎每个村都与古渠为邻。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重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其中,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0条古渠皆发端于此,青铜峡由此被称为“九渠之首”。
史料记载,秦灭六国后,开始在青铜峡处筑坝引水灌田。汉武帝时,“引川谷以灌田”,使大量“地固泽卤”之地变为良田,标志着宁夏地区已由游牧经济转变为以灌溉农业为中心的并与牧业相结合的农牧经济,发展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灌区之一。之后,引黄古灌区,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盛进衰退。可以说,宁夏平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青铜峡为标志的波澜壮阔水利开发建设史。
引黄灌区一片绿色。王文坛 摄
进入元、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在重农务本、奖励开垦政策影响下,宁夏平原水利恢复发展,大面积疏浚“废坏淤浅”旧渠,大规模开挖新渠,宁夏平原河东、河西、卫宁灌溉系统基本形成。治水技术进一步纯熟,“封、俵”等“分灌之法”逐步推广。宁夏引黄灌区进入了稳步发展期。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青铜峡水利发展史,在黄河上,是史诗般的存在。”黄河博物馆内,一位老人感慨地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改造灌区,兴修水利枢纽,修水库、建塘坝、整田地、保水土,构建了更加先进发达的灌溉、排水、防洪、防凌、水保等水利工程系统。在“川区、山区”两分法治水思路基础上,宁夏水利从川区走向山区,部分中部干旱带人畜引水问题得到解决,灌区得到扩大。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九渠取水一首制。王文坛 摄
特别是,1958年兴建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九渠取水一首制,提高了灌区取水的系统性和安全性,开启青铜峡水利事业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大力推进宁夏农业水利向工业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智慧水利等多元发展转变。如今,宁夏平原沟渠阡陌、旱涝无虞,谷稼殷积、物阜民丰,“天下黄河富宁夏”成为现实,古老的“塞上江南”迎来了崭新时代。
黄河造福宁夏人民。王文坛 摄
据统计,目前,宁夏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60%的耕地用的是黄河水,78%的人吃的是黄河水。黄河造福宁夏人民的故事,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值得指出的是,2017年10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塞上江南”走向了世界。国际灌排委盛赞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