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谈到了柴窑:历史上有没有比汝窑更名贵的瓷器呢?有,就是柴窑。柴窑谁也没见过。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里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
近期热播的《古董局中局2》电视剧一播出,便将景德镇价值连城且颇具神秘色彩的柴窑瓷器搬上了大银幕,从而掀起一股柴窑热。
剧中,一艘装有10件柴窑瓷器的中国明代沉船福公号,引起了中日两国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许愿通过凑齐五个元清花罐里的密语确定了当年满载宝物的沉船的方位,而老朝奉也盯上了这10件稀世珍宝,于是联合日本考古界,一起打捞柴窑。这让大家都为之愿意付出生命的物件到底为何物,我们不妨翻翻史书。
历史渊源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皇帝御批烧造的瓷器,因为深得柴荣皇帝的喜爱,所以柴荣皇帝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了这一瓷器。然而柴荣在位的时间非常短,不到五年半,而且在这五年半里,柴荣和南唐打仗打了近乎三年半。在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国家的精力多以打仗需求为主。因此导致所产柴窑的生产数量极其稀少。
到明朝时期,整个皇室所收集的柴窑钧瓷仅存数量不到十指,到了清朝时期,柴窑的身影出现在《清稗类钞》的记载里: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可就是这样一个频频出现在古籍记载里的柴窑,现如今却无人一睹其真容既没有一件明确完整的器物传世,甚至连一片明确的标本残片也没有。这使得柴窑变成了中国瓷器史上的神话传说。
柴窑的特点:
气泡: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的层次感。
稀缺性:柴窑瓷器烧制成本高,成品率低,十分稀缺。每一窑要烧制掉近2大车松柴,成本相当高。
润泽度:柴窑烧制传统上一直采用富含松脂的松木,松木燃烧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
青花料:柴窑青花瓷器色泽温润,层次丰富,质地厚重,青花料沉稳,釉色老气,柴窑烧出来的瓷器不会重复而且很难预期它的烧制效果。
烧制成本
1.柴窑瓷烧制成本高、成品率低、现代所存在的柴窑数量少,因而具有稀缺性。一是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松柴供应,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的,谁也不敢轻易动火柴窑烧制风险大成本高;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成品率低。
2.从烧制工艺来说,首先归结于成本。唐代始,窑厂匠人们用的多是杂木,但杂木缺点很明显,窑内温度难以达到高温瓷的标准。从宋代开始到清代,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的马尾松成了柴窑工匠们的首选,因为马尾松烧出来的火焰含油,有助燃作用,最高可将整个窑温烧至1320 。
此外,马尾松的火焰非常干净,杂质少,对传统陶瓷胎釉配方的发色效果大有提升。这样的特质,是其他的木材代替不了的。然而,马尾松成本不菲,成了很多柴窑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柴窑鉴赏
“柴窑价贵,不可一世”,其背后有着诸多的原因,松柴为燃料,把桩师傅的经验,归咎其根本,便是柴窑难控,造价极高,成品难得,一器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