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根据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老陈”成了我的帮扶对象。说实话,接受扶贫任务的时候,我有些不以为然,以为扶贫就是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当真正沉下去、融入老百姓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扶贫就像“探亲”一样,其中的人和事,让人心生温暖,充满希望和力量……
推心置腹话家常 建起帮扶“连心桥 ”
“老陈”名叫陈星朝,今年51岁,家住崖底街道陈宋坡村二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通过走访,我得知了他的具体情况,“老陈”是个先天性聋哑残疾人,一直未婚,独自一个人生活,由于语言和听力障碍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无法务工和劳作,使其家庭致贫。
扶贫,一个沉重的话题。第一次接受扶贫任务,说实话,我的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从没有做过类似帮扶贫困户的事,不知道从何帮起,更何况还要建立情感联系。
在陈宋坡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我的帮扶户陈星朝的家中。第一次见到“老陈”,一个瘦弱黝黑,目光呆滞,精神萎靡的老年人,我愣住了,这就是我要帮扶的人吗?简单介绍之后,我在他家四处转了转,并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及生活情况,他住的房子是30余平米的老房子,屋里家具很少且显得很陈旧,地上的农具、新收的庄稼和杂物摆满了过道。他实际才46岁,却看着像一个老年人,一个人生活,身体羸弱,生活清苦,眼前的这一幕幕场景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然后,我将国家扶贫的政策“连比带划”给他讲了,我说我会尽量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和困难,同时我也鼓励他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回家路上我想,我一定要帮他。
润物无声帮解困 建起帮扶“贴心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和“老陈”接上头后,他没有提其他的要求,但他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我都深记在心。为了让“老陈”重拾信心,我每周、每月多次到“老陈”家,和他促膝交流,宣讲党的扶贫政策,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生产生活等情况,让他感受到仍然有人在惦记着他、关注着他、帮助着他,感知到党和政府各项帮扶政策的好处,给他的心里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
针对“老陈”存在的实际问题,我逐一帮助解决。“老陈”的旧房子年久,我主动向街道申请资金支持,及时帮助他重整房屋;他家的厕所是农村老式旱厕,很不卫生,我联系工队,帮助改厕;针对居住环境脏乱差,我多次到家里帮助他打扫卫生,平整地面,清除垃圾,整理杂物,使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为了让他居住舒心,又给他买了生活用品,使家里居住氛围更温馨。随着一次次的交流和帮扶,“老陈”的心逐渐暖化,笑容慢慢多了,信心慢慢足了,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往后,除了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外,我还主动为其争取各项政策补贴,比如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帮助申请低保金、残疾补助金,让身患残疾的“老陈”享受到保障扶贫的政策惠泽……在我的贴心帮扶和政策的扶持下,“老陈”的心里亮堂了,生活之路也宽敞了许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老陈”骑电动车出车祸被送往医院,由于要住院治疗,但是他无儿无女,仅靠快六十岁的姐姐照顾,得知此情况后,我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看望,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照顾他。交警部门要对事故进行处理,我二话没说开上私家车跑前跑后的,协助交警部门处理事故。“老陈”康复出院后,其家属为了表示感谢,多次要将帮扶锦旗送给我,都被我婉拒,最终“老陈”将锦旗送至街道扶贫办,对党和政府的帮扶之情表示万分感谢!
千方百计促就业 建起帮扶“暖心桥”
“老陈”是个聋哑残疾人员,“工作”这个词,曾经距离他十分遥远,家里贫困,身体残疾,又没啥本事,想要找份工作难度很大。找出了问题、树立起信心,我一边帮扶,一边思考如何带领“老陈”撸起袖子加油干,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为了鼓励他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我多次引导他要继续发挥自身会瓦泥的优势,要干一行爱一行,同时我四处奔波到周边的企业考察,到就近的建筑工地协调沟通,并托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尽力寻找适合“老陈”的务工场所。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我终于帮助“老陈”找到了一份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工作,顺利地实现了就业,现在每月都有收入,日子逐渐有了奔头。找到工作的“老陈”感激地用双手跟我比划:“正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让我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我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我还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那种满足之情始终溢于言表。在政策的扶持和他的辛勤努力下,“老陈”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迅速提升到现在的15000元左右,已于2016年年底成功脱贫。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五年来的扶贫工作,虽然有时严寒酷暑、身心疲惫,但我始终风雨兼程、脚踏实地,看到“老陈”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好日子,所有苦和累都烟消云散。
作者: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街道 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