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埃舍尔(M. C. Escher)
(1898.6.17 ~1972.3.27)
荷兰图形艺术家、科学思维版画大师
20世纪画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埃舍尔的每幅作品都是一张视觉化的数学或几何学论文,无法归属于任何流派。数学是他的艺术灵魂,他在数学的匀称、精确、规则、循序等特性中发现了难以言喻的美,体现他对无限、反射、对称、透视、多面体、密铺图形的研究。
北京大学哲学系田松说:“埃舍尔其实是一位思想家,只不过他的作品不是付诸语言,而是形诸绘画。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思想探索的一个总结和记录。”
埃舍尔的作品多以平面镶嵌、不可能的结构、悖论、循环等为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对分形、对称、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学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
曾有人说,埃舍尔代表了非欧(欧几里得:几何之父)几何时代的空间感知,其基本特征是空间的弯曲,这是有道理的。空间的弯曲使缠绕成为可能,使“有限无界”成为可能。今天我们知道,物理空间可以因为引力而弯曲,它无界却可以是有限的:无界不等于无限。
埃舍尔将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通过扭曲变形为动物、鸟和其他的形状,利用几何学中的反射、平滑反射、变换和旋转来获得变化多端镶嵌图形,效果惊人,震撼人心。
对于数学,埃舍尔是这样说的:它们本来就“是”如此,它们的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人类的智慧。具有敏锐领悟能力的人所能做的事至多是发现它们的存在并认识它们而已。但他没有试图表达“数学家”或是“科学家”的思想,而是要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镶嵌图形——完美拼接
空间逻辑——不可能变可能
埃舍尔结合空间逻辑的特征,在平面展现立体几何过程中,利用凹凸面使其纠缠在一起,产生违背视觉的悖论,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空间形状——二维变三维
埃舍尔的作品以法国数学家Poincaré为原型,利用图形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的视觉感,让你感受到空间的无限度,但实际上,你仍然存在于这个曲线的平面空间内部。
埃舍尔代表作品
《昼与夜》(Day and Night)1938年
爬行动物 (Reptile)1943年
《另一个世界》(Other world)1947
《阳台》(Balcony)1945
《遭遇》Encounter 1944
《互绘的手》(hands)1948年
《重力》(Gravity)1952年
《相对性》(1953)
《画廊》(Gallery)1956年
《观景楼》( Belvedere )1958年
《上升与下降》(Ascending and Descending)1960年
《瀑布》 (Waterfall )1962年
《三个球体》(Three Spheres II)1946年
《巴别塔》Tower of Babel
Castrovalva 1930
《凹凸》 (Convex and Concave) 1955
《相对性》Relativity 1953
《圣吉米尼亚诺》(San Gimignano)1923
《蛇》(Snakes)1966
日夜(Day and Night)1938
《三个世界》(Three worlds)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