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俗讲解,专业请绕行《学习康德好榜样》原文出处:《当代》2006年第6期作者:虎头(冯晓虎)学习康德好…
有些古人的人生价值观是“朝闻道,夕死可也”,为什么? 古人的智慧并不必当今人的智慧低,他们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答案,也就是人生的道路;一直在寻找,一直没找到,怎么会找到?因为人生的?答案根本就不在人的思想里。只有造人的神才能给一个满意的答案;没有神的启示,终究得不到。一个宣告(答案)终于来临,道来到人间。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 和合本)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约翰福音 1:1 和合本)
康德义务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或者对我们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当代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带来的问题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给现实的生命科技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无不证明人类在科学理性的引导下的力量空前,但技术本身无法判断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对与错,也无法论证它的价值合理性。一切科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人和人类的幸福,人的尊严、权利应该得到重视;科技加速进步的今天,人类的道德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由于人类科技道德的缺失,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其影响本身;现代生命道德不仅包含传统医学道德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更加强调责任、义务和价值的统一。全球化的趋势势必带来生命科技研究之间的全球化,科研人员就必须树立起全球性的责任意识,去构建一种能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全球生命伦理的新范式。生命伦理研究在关注或解答这些伦理问题时,一再地涉及道德哲学、生命哲学领域,并从人的本质、最基本的价值观等终极思索中寻求启示与引导。本文从康德义务论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试图努力由当代生命伦理实践与理论的“实然”通过“适然”到达康德义务论观点中所蕴含的“应然”。康德义务论观点“人是目的”、“普遍立法”、“意志自律”表征。
记得哲学家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果用这句话回应“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可以深到什么地步?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有两种表述:“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可以抵达多深”或“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可以抵达何种境界”,所以如下我会将“思想深度”与“思想高度”混用),那就是尼采所谓的“黑暗的地底”—这并不意味凡有思想深度的人必然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因为他泄露天机?而是相对于一棵树或一个人的思想高度而言。同时,是否可以理解,如果一个人想抵达更高的思维层次或精神境界,你必须舍弃很多,例如忍受孤独、淡泊名利、对物质享受或其他欲望减到最低、对探索科学真理的可持续的激情和执着、直觉能力丰富和博览群书等等。佛家所说的“舍得”,即“有舍必有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思想的高度与你所忍受孤独或痛苦的深度是成正比的。我想,这才是开篇我引用尼采那句名言的真谛。人是生而平等的。但又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就表现在某个人内在的思想境界或思想高度。想一想,古今中外那些为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影响并至今一直影响着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或政治家(这是我随口说出来的,所以不分类。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意思是说“人的理性”主宰着整个自然界,为自然界划分秩序,规定着自然界的发展。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规律由人们的悟性规定。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是先验的,理性既为自然立法,也为道德立法,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就是完整的世界,自然的法则和道德的法则,是由人的理性确立的,不“应”是它们本身具有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康德确实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从而,“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作为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比老子更伟大的思想家? 我有一位网友,她时常蹦出几句金句,一次她发了一段话:〞我要好好的活,因为我会死很久〞。时至今日,我时不时的都要掂量掂量她这句话的含义,它极易触发我的思考,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这句话我一直很高看她,因为没有深度的思考,没幽玄的慧根,根本就不会产生这种灵光乍现的感悟,此句足以得入经典。很多人一直摆脱不了线性时间的束缚,所以,其思其行也都是依托这种背景,甚至依此建立圈子和社会,这个比较常见。生物的思维,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发展到人类现今阶段,己经产生了全息思考方式,并且有人逐渐意识到永恒的意义。永恒意义并不是今人所创,其在创造永恒词字之前,便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因而会产生永恒这个词汇,实际汉语用于描述宇宙广度的造字造词,其数量和附意之精准绝不亚于西方,但是我们在描述微观领域的文字时,表现的确很差劲。道德经吸收了上古〞道〞的含义,这是一部总结中华上古文明的一部经典,被后人视为神作。其实中华文明在达到此高度后,便持续衰落直到今天,沦为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地步,在这两千年之中,我们没有多少创造力,一直都在吃老本。真理只有一条,文明也没第二,不要以第二文明自居。玄学脱胎于道术,之后。
如何比较尼采和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尼采哲学和康德哲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毕竟康德对尼采的影响其实很大,而尼采对康德却多有批评。若非对哲学有专业性了解的人,提及尼采和康德的不同则往往是二者在伦理方面的著名分歧,这恐怕也是楼主提问的原因,下面则做出解释:康德伦理学中最著名的当属“绝对命令”,其语言结构是“应该”,即不含功利心理,仅仅由于道德上应该如此而做出行动,康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尼采则创造性地对康德的“应该”做出了批评,认为这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挥,使人在道德上变成了负重的牲口。尼采为此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即他独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把“应该(你应)”变成“我要”。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绝对命令”的驱使才去行动,而是完全凭借自主的意志去行动的。尼采认为,贵族(尼采哲学的术语,区别于另一术语:奴隶)和超人都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制定道德规则的,而不是像康德伦理学所说的那样被动遵守某一道德规则。
精神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