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海的土壤安全吗?这项执法检查“问土”,聚焦桃浦南大吴泾等

2020-09-24新闻19

上海的土壤安全吗?这项执法检查“问土”,聚焦桃浦南大吴泾等

继“问水”、“问气”之后,上海人大开始一轮“问土”。今天,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蒋卓庆主任为组长,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肖贵玉、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为副组长的执法检查组。执法检查工作组全面检查了本市16个区实施法律情况,重点调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聚焦桃浦、南大、吴泾等重点地区,钢铁、化工、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农用地、建设用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检查。 执法检查组副组长高小玫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本市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贯彻法律规定和“土十条”的要求,依法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制度措施,本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分别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和建设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对3000多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重点行业企业的信息采集和调查工作。 执法检查发现,相关法律制度总体得到了落实。如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在敏感地区周边新建、改建、扩建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对188家重点监管单位纳入名录管理并每年动态更新,将其中91%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有效推进垃圾分类,2020年底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等。本市建立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制定并发布两批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分别编制相关工作方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全部实施结构调整,退出食用农产品种植,目前已全部落实完成。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叠加性的特征。”高小玫说,上海作为特大型老工业城市,土地基底复杂,新旧矛盾交织,土地高强度开发和高周转利用,加大了治理难度,加剧了修复成本,土壤治理修复任务非常艰巨。对照法律的规定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定位,检查组认为,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落实法定责任还有差距,治理合力未有效形成。检查发现,一家抓总、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筹推进作用未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土壤状况联合调查、信息共享、标准攻坚、政策协同、综合治理等方面协作不够,土壤污染防治全市“一张图”尚未真正形成。 检查部分重点企业发现,有的企业专业岗位人员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具体规定了解不全、不深、不透,专业性不强,影响防治措施的落实和效果;有的企业未将危险品集中贮存,分散在厂区内多处场所,增加了污染风险;有的企业的土壤污染监测点设置不够科学,难以准确反映土壤实际状况。 本市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污染与土壤污染伴生共存,水土一体化防治成为本市土壤污染防治的难点。检查发现,本市虽已出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文件,但系统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还应从规章入手,逐步完善。 检查发现,本市开展土壤风险管控基本采用国家标准,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防治特点的风险管控标准较少,针对性不强,尤其在土地多次开发、流转和用途调整方面,缺乏完备的标准体系,不利于精准防范环境风险。另外,地下水污染防治仍较薄弱。本市对地下水治理修复工程全过程、自动化的监管手段仍比较缺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故风险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土壤环境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检查发现,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适应现代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执法监管能力尚有不足,现场执法流程缺乏统一规范,无人机、大数据等新技术监管手段应用不足。法律第45条、46条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责任人无法认定的,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为土壤污染治理所支出的费用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承担。检查发现,由于缺乏历史监测数据,大多数土壤本底不清,具体地块的污染责任主体往往难以准确判定,“污染担责”的规定难以落实,土壤污染修复成本经常由财政或土地受让方承担。 高小玫表示,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本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标法律规定,认真梳理各自的法定职责,逐条予以落实,逐项加以推进,加强目标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全面推进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和污染治理,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在市级层面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高小玫说, 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及效果评估等全过程的监管,对全市正在运行和已经废弃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开展全面排查和动态监管。加强对第三方企业的行政指导和监管执法,对违法性质较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 执法检查组还建议,建议探索建立土壤污染保险制度。针对土壤污染治理费用高昂、责任人追责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污染治理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促进“谁污染谁治理”规定的落实。

#水污染#污染治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