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之乱
一、时间:官方确认的时间是武王伐纣后的二到三年,即公元前1043年左右。《竹书纪年》云:“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人于邶以叛。”
二、人物:政府方面有周成王、周公旦、召公奭;叛军方面有武庚禄父、管叔、蔡叔、霍叔以及东方诸侯国徐国、奄国、薄姑、熊、盈等。《尚书·大诰》云:“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史记·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三、起因:武王伐纣后不久,武王便去世了。临死前,武王要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旦大权在握,引起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殷商旧地的实际首领武庚抓住机会,联络旧部,借助管叔、霍叔、蔡叔的不满,趁机举起了反周的大旗。《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史记·鲁周公世家》亦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尚书·金縢》亦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四、地点:周公东征的目的地无疑是以邶城为中心的殷商旧地。“邶”就是北邑,北邑由来已久,它绝对不是一夜之间修建起来的城堡。北邑是位于古黄河西岸的重要渡口,是殷商王城通往殷商旧地——奄国的交通要冲,也是北蒙到朝歌的交通咽喉。武王和周公旦把武庚封在邶城也是无奈的选择,他们深深地知道邶城的重要性,所以又让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可是,令周公旦想不到的是“三监”也跟着武庚反了。
五、经过:武庚叛乱的消息传到周公的耳中时,周公旦并没有慌张,也许他早就料到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这正是消灭殷商残部最好的借口,在周公旦的眼中,天下大局已定。叛军的火焰虽高,也不过是虚火罢了。这一天,大雨如注,周公旦站在高高的土台上,他高声念着《大诰》中的讨伐誓词,东征开始了。
“秋,大雷电以风,王逆周文公于郊。遂伐殷。”——《竹书纪年》
正如周公旦预料的一样,叛军貌合神离,犹如一盘散沙,一击便溃,短短几个月,周公便在邶城打败了武庚。周公把邶城内最优秀的巫师和手艺人都迁移到了新修的雒邑,他要把殷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武庚(也可能是禄子)带领北邑的残部逃跑去了奄国。
奄国是商纣王的猛将飞廉与恶来的封国,是殷商战斗力最强的方国。周公旦遇到了最强大的对手,接下来的战斗就不轻松了。
《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一年定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周公旦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打败了奄国,他的儿子伯禽也参与了这场战斗。后世出土的伯禽簋铭文曰:“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铭文的意思是:周王伐奄国,周公旦为主谋(军师),伯禽用祭肉祈愿周军胜利。周王赐给伯禽吉金百锊(音略,约合666两,42斤),伯禽制作了这件珍贵的青铜簋。
后来,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史记·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事实是周公旦不但把奄国遗民远远地撵到了南方(1961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北子簋证明北邑人来到了江陵)和陇西等荒蛮之地,而且把抓获的奄国青年男子残忍地进行了阉割。如此的刑罚也没有使奄国人屈服,西迁到陇西的一部分奄国人后来建立了秦国,再后来,奄人的后人——嬴政又把周王朝给灭了,统一了中国。《清华简·系年》云:“飞廉东逃于商盍民,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与奄国的这场战争,周成王与召公奭也赶来参与了。山东梁山出土的大保簋铭文:“王伐禄子,厥反,王降征令于太保,太保克敬亡遣。王永太保,易休余土,···”
《尚书·序》云: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成王在东征取得胜利后,与周公旦一起回到了宗周。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了召公。召公乘胜追击,追赶逃亡北方匽国的武庚(也可能是禄子)。
我国的东北地区与朝鲜是古殷商的旧地,所以,武王伐纣后,箕子北奔去了朝鲜。武庚北奔,同样也是希望在燕山地区的匽国得到庇护。召公没有给他机会,武庚(也可能是禄子)应该在这里被召公消灭了。
召公征讨有功,成王封召公奭长子克于遥远的东北匽国旧地,克灭匽国然后建立了燕国。
1890年,在河北涞水出土了北伯鼎,证明武庚或者邶邑的人来过这里。
至此,“三监之乱”彻底结束。
“三监之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三监之乱”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基本上形成了今天中国各地的地域名称。在邶城诞生的《诗经·邶风》,是中国的根文化之一,《诗经·邶风》中的好多故事就与“三监之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