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2020-09-23新闻9

通过“学分”可以评判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学生获得的学分越多,就说明学生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甚至,在现今的某些大学里,学分也变成了评价学生优秀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在古代,对“做学问”有明确的考核标准,《礼记·学记》记载的相当详细:“比年入学,中年考核。”每年收一次学生,每隔一年考核一次,其后,会按照学习的时间,分别考核学生的“志向”、“敬业能力”、“合群”、“学习范围是否广泛”、“是否尊重师长”以及“独立的见解”和“独立的择友”等各项能力。

如果,这些考核都达标了“谓之小成”,也就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学习了九年,学生可以做到“独立学习”、“举一反三”且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谓之大成”,可以说,此时的学业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学制上进行了“创新”,设立了“太学”。虽然,太学对学习的年限并没做太多的限制,但考试却是十分严格。每年进行一次考核,采用的方式是“设科射策”,和今天的“抽签答题”类似。到了东汉中期,这种考试改为了每两年一次,过关者授予官职。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都知道,隋朝以前还没有科举制度,“射策”某种意义上就是“官员选拔”制度,过关者可以留下做官,否则,就得继续待在学校学习。而且,那时候的教育制度不像现在这么完善,对学生的年龄和在校的学习时间,都没有硬性要求。所以,不少人学到头发花白都不能毕业,也就没有了“工作”。

其实,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进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官办的学校在招生政策和学习年限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律学规定,入学的学生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在校时间为六年,要通过“旬考”、“岁考”和“毕业考”这三项考试。

“旬考”是对十日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查,没有通过的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处罚;

“岁考”是考核这一年学的所有课程,分数不合格者“留级”继续学习;

“毕业考”如果通过了会得到学校的“举荐资格”,如果考不及格那就只有一个结果——退学。

其实,和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相比,除了“旬考”改成了“月考”,其余都基本差不多。可见,中国对于教育的“成果”,自古到今都是相当重视的。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宋朝时期就实行了“学分制”,当时名曰“积分制”,在以后的朝代继续沿用。

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年间,太学曾被分为“外、内、上”三舍,升学顺序是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考试被称作“升舍考试”。除此,考试成绩也被分为“上、中、下”三等,再折算成分数。

操行和学业得分均为“优”者,评为“上等”,“一优一平”者评为“中等”,如果,二者得分都是“平”或者“一优一否”者,那就是“下等”。这样的评判标准,和我们现在的“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分标准类似。另外,所有的考试都实行了“积分”的办法。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于是,到了明朝就沿用了这一套办法,国子监的学生们都采用“积分”考核,积分达标了便可授予相应的官职。

当时,国子监根据学业程度,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级别,分别有“六堂”:正义、崇志、广义、修道、诚心和率性。“积分制”在高年级实行,一年内如果积分拿到了八分,就达标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朝廷可以破格录用。

其实,这样的激励办法和现代的高等学府做法类似,也在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到了清代的国子监编制就沿用了明朝的做法,一月考试一次,成绩为“一等者”可得“1分”,“二等者”得分为0.5,一年下来必须拿到八分,这样才算是及格。

到了民国时期,“学分制”这种叫法被正式定名,制度也更加完善了。

1931年,当时的政府出台了一个制度——《学分制统一办法》,要求全国的学校执行“学年+学分”的制度。同时规定:在校大学生四年必须修满132个学分,方可毕业。

其实,“学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考核制度,中国千年前就有了

以前的“学分制”有较为严格的“课程”限制,所以,对人才的考核相对趋于“客观”。而现在的“学分制”更注重人性的教育,便不免会出现“偏科”现象。因此,如何在保障个人“主动”学习的情况下,避免教育质量的下降,老祖宗的一些做法还是可以拿来借鉴的。

要知道,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学生只有通过这门功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的。所以说,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它专业和学位等。

参考资料:

【《礼记·学记》、《后汉书·百官志二》、《汉书·儒林传》、《学分制统一办法》】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