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家,艺术天赋很重要,修身立德比才华更重要。"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蔡超正是这样的艺术家,他身上的标签很多,也获得诸多荣誉和奖项,但对他而言,是每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都能为世人带来不同的启迪、不同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
厚积薄发 载誉满满
蔡超获得诸多艺术成就、载誉满满,而这的背后是他数十年的厚积薄发,更是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蔡超出生于1944年,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江西省美协主席、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现任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画务委员兼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南昌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南昌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江西书画院院长、中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创作中心主任等;省内外多所画院任名誉院长,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评委及每年全国多项美展评委。
蔡超曾荣获国家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97中国画坛百杰、全国文艺界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等多项全国性荣誉。被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蔡超擅长中国画人物兼山水花鸟,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展览金、银、铜大奖及国际奖,被授予首届徐悲鸿美术成就奖,首届黄宾虹美术成就奖。为中国美协、中央电视台录播"中国当代国画四十家"之一,被中国美术出版社界提名列入当代最具影响力百名画家,其作品两次搭乘神州六号、七号飞船进入太空,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作品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选送欧、美、日、韩、非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展出,曾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印度、埃及,并多次出访欧、美、日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出版十多种画集、三十多种合集,其艺术成就被收入国内外数十种名人词典。
蔡超于每一历史时期都取得相当的艺术成就,其重要原因源自其"非良梧不栖"的清高品格,以及"饮清露"、修德行、养清流、高标自举、不与时俗为伍的价值取向。
他的画品之高其根本在于他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时代精神,题材广阔,内涵丰富,意象纯净,笔墨质朴,气韵清高,故一展出或发表, 总能屡屡获得大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强不息 创作不止
蔡超
蔡超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出生于上海嘉定工人家庭,幼年随父至南昌,不慎因髋骨脱臼后被庸医误诊致残。年少的他便喜欢一个人在角落安静地读书,也喜欢看一些连环画。
虽然命运很不幸,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反而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命运!逆境中的他将保尔·柯察金和贝多芬视为精神上的支柱。
高中毕业时,由于残疾,蔡超原希望成为一名医生行医济世,但遭到医学院的拒绝,改考美术学院后,又是因生理疾患被拒之门外。
此后,无缘求学的他四处打工,后来去了南昌书画之家自费做了一名学徒。无缘进美院的他,在这里找到了求学的良师:朱良朴曾给予他西画造型的启蒙;跟随黄本贵习作传统中国画;同期,又从黄秋园学习临摹古画和书法。文革期间,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江西又带给蔡超新的机遇,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林岗、孙滋溪、浙江美院方增先、广州美院林墉、谢志高等纷纷来革命老区写生,蔡超有缘随同左右共同作画数年,跟随他们跑遍了革命根据地,体验了生活也积累了创作经验。这段经历被蔡超称为"我的美术学院"。
蔡超应邀参加各类展览的美术设计时,被一位担任讲解员的女孩看中,两情相悦。起初,女孩的父母并不同意这段感情,但这位叫做徐非凡的姑娘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决心走进蔡超的生活。
如今,老两口恩爱如初。七十多岁的蔡超依旧笔耕不辍,经常去外出采风写生,他腿脚不便,陪伴在身侧的夫人徐非凡便会悉心照料,牵起彼此的手走在路上。
在蔡超月薪只有三十多元的日子里,住在8平米的房间,在煤油灯下勤奋地创作,他坦言:"一开始画连环画,并不是由于喜爱,多为了贴补家用。"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蔡超曾出版过四五十册连环画,这对他今后擅长的人物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超创作的连环画
紧抓时代脉搏 创作经典
蔡超的创作历程,从七十年代以《毛主席在农村调查》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崭露头角;八十年代以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收获诸多奖项;90年代又以工业题材的创作蜚声画坛,他创作的《顶梁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蔡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顶梁柱》
蔡超以其对进入工业社会的敏感寻导出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实现现代感的突破口。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几度深入工业建设工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以他对人生的体验与工人亲如兄弟,因造型结构之复杂而认真速写,精心构思,慎重出品。作品大都以大部件高空吊装为契机,以笔线为骨、墨润为肉,以直线之美为主弦演绎为现代工业交响曲,从视感上给人以时空撼天震地、结构纵横交织、人物坚定沉着的深刻印象。上述作品大多出品于国家级重要展览,并屡获大奖,工业题材成为蔡超自出机杼的突破口,蔡超也因此成为现代工业题材的代表性画家,为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蔡超的个性气质角度而言,这些作品也无疑是这位强者的精神气度与现代工业建设者的劳动精神相和谐、相共鸣的创造性表现。
在蔡超的演变和个性探索的途程上,工业建设题材的风骨和构成感成为他最鲜亮的艺术坐标。
蔡超的工业题材作品:
蔡超从事绘画57年,走访了40多个国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画笔记录下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蔡超被称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造梦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蔡超将自己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采风创作的作品汇聚在了江西南昌的"一带一路"蔡超中国画作品展上,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也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成果展示。
"一带一路"蔡超中国画作品展系列是他对大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人们生活的描绘。
蔡超的"一带一路"人物作品
对少数民族生活的观察体验也是蔡超创作涓涓不息的源头活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作品在他笔下不断涌现,在具象的表现形式之外更追求一种意境上的神形兼备,抒发情韵,如诗歌一般意深旨远。
为时代画像的同时,他记录下的都是一路创作采风里遇见的普通人,在这群人身上,他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一起,呈现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蔡超采风创作的胡家旺和雷菲力在"一带一路"作品展上展出
在蔡超看来, "一带一路"的含义,不仅仅是做生意,不仅仅是谈政治,更重要的是人类一种情感,一种发自内心想要追求的一种生活。反映了一种艺术上的很崇高,即人性的真善美。"一带一路"等于是一根友谊的线,用艺术和文化把它串起来。
"我在'一带一路'跑了这么多国家,感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人民是心心相通的,互相之间感情能够得到共鸣和理解。"蔡超说。
兼容西方的线条结构和中国传统水墨书法,构成蔡超特有的书写语言。除了他所擅长的人物画系列,蔡超也喜爱描绘姿态迥异的大树,他笔下的树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张力,成为其人格魅力的象征。
水为笔墨之媒,蔡超善用水,作品突出表现为对"水" 的探索与运用。蔡超在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破墨法的特殊效果,便将其广泛运用于人物,尤其是大树的描绘。他的破墨施水见笔、润泽有枯,大树折转有力又若沐水含柔,借浓破淡,以淡破浓,淡墨之后的浓墨枯笔,浓墨之后冲水形成渍墨洇晕,在破墨中保留枯涩的笔踪,勾画冲融一气呵成,使笔下的老树横桠产生了神奇动人的趣味,更富诗意,更加迷人,同时又坚强倔强地体现出力的美。
蔡超的大树作品:
修炼内功 传递价值
蔡超从不随性,总是力求知其所以然,理性地绘画,哲思地创作。在绘画创作和观念形态中用心良多,缜密细致,多做画外功,勤做案头活,把画画的过程当作一个从格物到致知的理论学习经历。他认为知识学问和绘画才艺是从实践中产生和逐渐积累的,所以他特别注重勤学苦练,追求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蔡超之画,之所以传神、生动,关键在于他在表现的过程中,以骨法用笔。他的画强烈的质感、摄人心魄的视觉、 和谐典雅的风神、雍容大度的气象,无不归于其用笔。其用笔浑圆、深厚、流畅、灵动、阳刚、 劲健的力度之中饱含婀娜婉转的灵润,优美曲折的变化之中暗藏着强劲雄浑的风骨。他的画中,有的线一拓直下,湿而复干,有枯藤下垂之趣;有的线急转方折,有吴带当风之象;有的线弧形回环,有屋漏痕之味。有的线条短促,粗服乱头,乃写衣褶之用也;有的线条轻盈,漫不经心, 乃写衣纹之用也;有的线条肯定,毫厘不差,乃写面庞手足轮廓之用也 ;有的线条随心所欲 , 随风飘飞,乃写树枝之用也总之,蔡超用笔根据绘画对象,决定轻重缓急,物象变,笔亦变,不刻板,不局促,不乖张。
这位勤勉奋进的老人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邂逅了一段又一段美丽的故事,让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山水花鸟跃然于笔下,也用画笔传递时代的精髓和风土人情、民族友谊、艺术意境。
正如他所喜爱的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