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仁宣之治:公司做大了,钱该怎么花?(上)

2020-09-23新闻13

仁宣之治:公司做大了,钱该怎么花?(上)

文 |《那些年》小小那

在这个商业社会中,教人“如何赚钱”的课程琳琅满目。但似乎很少有人专门去钻研“如何花钱”。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花钱还用学吗?只要有钱,谁还不会花呢?

有这种想法,只怕是你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多。比尔?盖茨就有句名言:“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这一笔钱一样困难。”对于一个有心做大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经历过疯狂圈钱烧钱的扩张阶段后,很多企业都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下一步“钱该怎么花”的问题。

对于大明集团而言,这个任务便落在了第四代和第五代接班人的身上——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

永乐的烧钱模式

在明朝早期,最能“烧钱”的皇帝莫过于明成祖朱棣。他在位期间,曾四次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六次派郑和下西洋,还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营建天寿山陵墓等等。这些举动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明成祖朱棣也凭此证明了自己的雄才大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系列举动所产生的巨大消耗。尤其是到了永乐后期,几项工程并举,竟出现相互掣肘,争夺资源的现象。

据史料记载,郑和几次下西洋,都高额重赏当地首脑,同时又大量收购、换取外国的珠宝、香料、药材等物产。这些财物名义上是进入了国库,但由于绝大部分都无法转换成营建和战争所需要的实物,所以往往在宫廷内部被分享和挥霍了。

仁宣之治:公司做大了,钱该怎么花?(上)

六下西洋和大兴土木,还引发严重的铜钱荒和白银荒,宫廷财政亏空严重。据《剑桥中国明代史》估计,永乐时期所有活动的消耗,几乎超过了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倍左右。而从永乐三年(1405)到永乐十九年(1421),仅仅过了十六年,物价就飞涨三百多倍。

民众的抗议声不断涌向紫禁城,文官集团也在私底下议论着永乐大帝的过错。这样的烧钱运动,注定撑不了太久。

仁宣的省钱模式

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去世。明朝的第四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上台了。

跟他爹截然相反,这是一个极不爱折腾的皇帝。登基当天,他便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规定:停泊在福建、太仓等地的船只一律回到南京,带去的货物仍交内府收存;修造宝船的活动一律停止;买办下西洋货物如荒丝、麝香、生铜及铸造铜钱等,已买者即于所在官库收存,未买者一律停止;前往云南、缅甸等地购买马匹、收取宝石等活动也一律取消,朝廷派去的人员限期回京。

仁宣之治:公司做大了,钱该怎么花?(上)

之后,他全力恢复和发展受到摧残的农业经济,老百姓的日子逐渐安稳起来。可惜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便去世了,由他开创的安定局面,将交由他的儿子朱瞻基来继续巩固。

明宣宗朱瞻基,延续了父亲的“省钱模式”,将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一概叫停,并大力削减皇家的采办事务。而一些必要的工程,如修筑城堡、堤坝、寺院等,朱瞻基也下令在秋后农闲时进行。他多次下令减轻京师工匠的劳动负担,并令工部按二分之一的比例轮流放免京师工匠回家。

在地方官员的建议下,他还多次大规模地减免各地税粮,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永乐后期的国力亏空。在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下,明朝正式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代,这便是为人们称道的“仁宣之治”。

仁宣两朝,基本叫停了永乐时期那些兴师动众的大项目,开启了“省钱模式”。那么,省下来的钱应该怎么花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西洋#君王皇帝#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