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墙上的时钟还没指向6时,东边的太阳已探出了头。在惠东县平海镇东和村洞上村民小组,一个身影不断穿梭于养猪棚的食槽,为猪添食的动作十分娴熟,他是当地脱贫致富能手吕桂强。
现年58岁的吕桂强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残疾加上妻子患病,家庭生活一度靠低保救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吕桂强在驻村干部动员和支持下,尝到了养殖生猪带来的甜头,去年至今年上半年,销售生猪一百多头,收入达80余万元。目前,他已主动退出低保,并建起了小楼房。
低保金曾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
“感谢扶贫政策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我们走上致富之路!”吕桂强说,如果没有驻村干部的帮助,自己不会下定决心靠养猪脱贫。
惠东县公路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刘新南回忆,在动员吕桂强养猪时,吕桂强有抵触情绪,因为他当时不太相信勤劳能致富。
吕桂强30年前因车祸造成肢体残疾。祸不单行,妻子又被诊断患有席汉氏病需终生服药治疗,且不能干重体力活。从此,吕桂强的家如顶梁柱垮了一样,低保金成为了主要收入来源。
被家庭变故重重打击的吕桂强曾消沉了好一段时间,几乎是一蹶不振。为了家庭,同时为了不辜负亲戚朋友关心照顾,他一度重新挑起了家庭重担。在亲戚的扶持下,吕桂强通过借款和申请资助等方式筹集资金。2012年初春,他在自家荒地投入10多万元搞起了农场,准备种果养猪大显身手。
命运又一次跟吕桂强开了个玩笑。由于技术和养殖经验不足,加上本地市场供大于求,其他销路又不通,吕桂强的农产品和生猪连续几年都卖不出好价钱,甚至亏本出售。一方面是销售失利,另一方面因为高额债务缠身,他对种养致富的做法感到绝望,打算放弃农场的经营。
驻村干部动员支持发展养猪业
就在吕桂强准备放弃的时候,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其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2016年初,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审核,吕桂强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由帮扶单位惠东县公路管理局负责帮扶。
“棘手的是吕桂强不但没有脱贫信心,更没有了靠自己致富的意识。”刘新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伊始,就到吕桂强家里了解情况。他认为,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激发吕桂强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果园边,或是猪场旁,刘新南都抓住机会与吕桂强谈心。“当时都亏本了,肯定不愿意继续搞种养了。”吕桂强说,刘新南多次到家里鼓励他,让他觉得可以继续尝试。
“这是一次难得的政策机遇,要抓住机会”“脱贫不能等靠要,而是要靠自己干”“扶贫工作组走了之后,又返贫了怎么办”……刘新南向吕桂强宣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理念,并向其讲述身边的致富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生活信心,树立致富意识。结合吕桂强自身意愿和家庭实际,最终确定发展养猪业。
活动板房改建成两层小楼房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贫困户没有发展产业,不结合自身努力,脱贫是不可持续的。”刘新南积极争取部分资金,用于吕桂强发展种养业,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通过一系列举措,吕桂强看到了帮扶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他决心努力向上,积极致富。他将原来的农场进行了新的规划和整修,重点做好生猪养殖,目前建成的猪棚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防疫是养殖业的关键一环,刘新南买来《生猪养殖技术》《生猪疾病预防》等生猪养殖书籍赠送给吕桂强学习,并协助他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与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每天按时观察生猪的健康状况,有问题自己搞不懂时,也会向当地畜牧部门请教。”吕桂强说,去年虽然受全球猪瘟影响,但由于防疫工作做到位,他的农场未发生疫情,成猪有序出栏,售价可观。
据统计,吕桂强去年出售生猪100多头,纯收入达到58万元,今年上半年出售生猪纯收入也达到25万元。另外,去年以来,种植的火龙果、荔枝、龙眼等水果,收入也有1万多元。现在,吕桂强已主动退出低保,终止领取低保金,原来居住的活动板房现已建成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
“今年收入争取超过100万元,从贫困户转变为百万元户。”刘新南对吕桂强打趣地说。
“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吕桂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他表示对“勤劳致富”充满信心。